鸠江经济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规划全面分析和总结了鸠江经济开发区“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主导产业发展稳定。园区现有主导产业企业74家,占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62.7%。主导产业集中度较高,产业结构契合我市现有主导产业体系,总体上发展比较稳定。新兴产业发展迅猛。2019年芜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14.8%。芜湖机器人产业园获2016中国最佳机器人产业园、2017最具投资价值智能装备产业园区称号, 2018年获“最具影响力机器人产业园”、高工机器人“中国最佳机器人产业园”奖、恰佩克2018年度最佳机器人产业园奖。获批G60科创走廊产业示范区。重大项目有序推进。一是借力机器人产业园,聚焦智慧云平台,培育智能园区。二是扩大快递产业园规模,健全产业园快递结构。创新创业齐头并进。十三五以来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99家,15家企业入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认定专精特新企业8家。发明专利申请9650件,授权3114件。招商引资多头并举。一是招商引资引智并重,二是有效利用发展平台,三是营造全员招商氛围。产城融合统筹规划。编制开发区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规划,统筹生产生活功能;依托城东地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统筹鸠江经济开发区与城东文化、商业、旅游、教育、科技组团协调发展。
二、发展环境
规划从国家、区域、市区不同层面,经济背景、技术发展、政策条件不同角度分析了鸠江经济开发区“十四五”期间发展能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新时代开启了重大战略机遇期;同时,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正孕育兴起,科技创新必将催生新发展动能;而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协同发展新契机,必将提升我区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跨江发展战略开拓了发展新空间。
“十四五”时期,我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同样需面对诸多挑战。一是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二是顺应新发展格局任务艰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十四五”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三是新旧动能交替有待完成,新兴产业动能规模较小尚未完全发力,传统产业增长动能却已加速衰减。四是地区间全方位竞争进一步加剧,给我区抢抓产业升级窗口期、显著提升供给体系水平加大了挑战。
三、阶段特征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鉴于鸠江经济开发区“十三五”发展基础,以及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我区“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将呈现如下阶段特征:一是国家级园区争创期,二是千亿级产业打造期,三是高质量发展加速期,四是产城融合深化期。
四、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开启全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顺应一体化发展趋势,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和跨江发展为契机,以科技创新催生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聚焦主导产业突破,聚力战新产业提升、凸显服务产业创新,全力打造开放创新、智慧生态、跨越发展、产城融合的经济开发区。
五、总体要求
根据国家、省、市政策精神、基于我区发展基础和特点,“十四五”期间,紧扣“高质量”与“一体化”关键词,围绕突出实体经济、引领创新发展、强调开放融合、坚持低碳高效的原则,牢固确立产业体系化发展战略地位,充分利用“新基建”建设机遇,努力实现我区在省级经济开发区排名位次中的大幅提升,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1.确立“十四五”期间发展定位
长三角产业发展引领区。以产业发展作为首要战略,统筹布局重点产业,超前谋划趋势性未来产业,形成主导产业梯次接续、滚动发展、迭代推进的发展新格局。注重集群发展,强调产业链延伸,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省内创新发展先行区。率先实施政策创新,加快构筑现代化开放平台,健全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创新能力,集群发展创新主体,以创新驱动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产业承接、人才互补、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打造省内创新发展先行区。
全市产城融合典范区。科学规划功能布局,统筹生活区、商务区、办公区等功能建设。以产业提升带动园区发展、以生活服务助力园区运行,积极提升经开区的生活服务功能,加快优质生活性服务业向园区聚集,塑造、培育创新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2.明确“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
至202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25年当年总量超1000亿元。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全区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4%;科技进步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至2025年,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超过3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以上。园区建设凸显绿色生态、低碳环保原则,“新网路”密集覆盖,“新技术”深度扎根,以产带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效果初显。
六、主要任务
根据发展定位和目标设定,《纲要》从7个方面设定了“十四五”期间的主要工作内容:
1.推动主导产业迈向中高端
汽车产业围绕技术突破、品牌建设、产品转型、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与奇瑞等整车企业的合作,推动整零企业协同创新。鼓励联合汽车电子、伯泰克、杰诺瑞电器等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扩大产能、拓展市场,提升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装备制造产业围绕基础能力、企业培育、智能制造发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交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交通装备产业不断提升装备技术和服务水平。电子电器产业围绕产品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产业战略联盟构建发展。依托中电鑫龙、世福仪器电子等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技术突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发展绿色家电、智能家电和个性化家电产品。
2.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级
围绕龙头企业做大、引入和培育配套企业、做强产业链规划发展。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同步发展服务机器人,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加强工业机器人整机、零部件与系统集成的协同发展,促进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埃夫特等机器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增强工业机器人批量生产能力。引进培育壮大特种服务机器人规模。加快布局拓展各种消费服务机器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及装备装备产业深度融合。
3.聚焦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
围绕区域物流快递中心建设,电子商务产业集聚,金融服务配套,数字经济培育发展。提升优化快递分拨集散区,以顺丰、中通、圆通、韵达和安能等快递总部投资区域分拨转运中心为主体,进一步引进规范快递分拨中心。推进以南翔万商国际商贸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为核心,建设集电子电器电子商务销售、保税物流、电子商务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跨境电商综合示范区。积极引进外资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着力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
4.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围绕空间规划、新基建建设、智慧管理、配套工程、提高承载力、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平台开展规划。以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为突破口,重点对电力、燃气、供热、供水、通信、道路、消防、防汛、人防、雨污管网等设施以及为企业服务的公共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平台和必要的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统一纳入规划。推进实施“互联网+”行动,建设智慧、智能园区。
5.强化产业创新能力
围绕研发平台建设、孵化器打造、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政策制定,创新制度供给,创新生态营造,创新活力激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开展规划。升级创新创业载体,积极培育国家级公共创新平台等研发机构;推进人才强区,实施和完善人才引进、培育和粘性集聚工程,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培育新市场,打造新经济;通过完善服务体系,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拓展创新创业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进产业创新。
6.加强区域开放合作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全方位、多领域合作交流的理念,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规模,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持续推动产政学研合作,加快推动区域服务业跨界融合。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协同合作珠三角城市群,加速对接京津冀都市圈,平稳推进国际合作进程。
7.加快机制体制改革
围绕权责清单、管理流程,审批、网上办理等模式创新,提高审批效率开展规划。健全行政审批监督机制,创新公共服务发展机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创优“四最”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工程,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强化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实施,打造新型、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七、保障措施
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提出如下保障措施:强化组织实施。管委会统一组织规划的实施工作,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监测和中期评估。加大资金投入。安排财政奖励资金,设立产业扶持基金,努力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里“盘子”。进一步发挥产业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逐年增加工业发展资金。强化人才保障。强化“目标产业+人才”的发展思维,构建惜才、爱才的良好环境。展开有针对性的企业家培训和引进等系统工程,推动在芜高校与国内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合作,鼓励大型企业参与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优化营商环境。聚焦“简流程、优服务、降成本、强监管”推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推进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服务功能。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考核管理。对标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目标科学设定考核指标,明确任务主要责任部门和进度安排,以行政督查等形式对各责任单位进行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