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鸠江区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32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提案内容:
近年来江北新区发展驶入“快车道”,全面推进江北新区大规划、大招商、大建设、大发展,鸠江区政府驻地迁至江北,48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大开发过程中土地开垦难免破坏生态系统,江北地理位置又临近长江所以做好水利通畅、配套,保障安全度汛极其重要。
一、背景及面临的问题
我市位于长江下游,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呈双翼状,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长江将市域划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200毫米。江北平均海拔7至9米,地势低平,相对起伏小,夏季降雨量大,很容易出现洪涝。
重翻芜湖百年抗洪历史,希望以史为鉴,防灾减灾,重视开发与防汛的问题。
1.光绪二十七年7月,长江洪水泛滥,芜湖城乡可望之地均被淹,仅存一个圩堤。这场洪水使数千难民无家可归,有人跑山上,支起竹竿、盖上乱草就住下。暴风雨加烈日,难民们日夜蜷伏在草蓬里,身受非人之苦。
2.1931年芜湖辛未洪水,为四十年间最大的洪水。这次水灾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导致最多人死亡的自然灾害,引起了国际社会关注。
3.1954年,长江流域梅雨期多次持续性暴雨,形成全流域性特大洪水。这一年的水位12.87米为芜湖历史最高,芜湖水深3米,造成街道成河、马路行舟,灾民达17万之众,损失惨重。
4.1991年洪水灾害最重,损失最大,第一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援助。
5.1998年入夏以后,连降暴雨,水患泛滥,很快演变成四十多年来罕见的全流域性洪灾,党中央调动了64万人次兵力参加抗洪。
6.2016年7月上旬,芜湖市突遭特大暴雨袭击,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市累计受灾人口196.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3.7万多人,因灾死亡1人,倒塌房屋2447间。
7.2020年强降雨+上游泄洪+长江高水位顶托,“三碰头”。7月16日8时长江芜湖站水位12.60米,距离1954年历史最高水位仅差0.27米!
所以我们江北大开发项目必定面临防汛的大问题。
二、对策及建议
任何水利的规划,任何水利的设施要以生态系统的保护作为前提,来进行开发利用水资源。
要严格落实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每一座水库都必须落实安全运行管理责任,细化实化汛前准备、汛期应对等各项防范措施。
2.要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措施,预警信息发布要直达一线、直达工程管理单位、直达水库“三个责任人”,科学精细调度运用水库。
3.要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今年要大力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要逐库落实限制运用措施,主汛期病险水库原则上一律空库运行。
4.要健全水库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水库隐患排查和整改,细化实化防洪调度方案,满足实际需要。
5.要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巡查防守,提前预置抢险队伍、料物和设备,提前组织做好水库险情影响范围内人员转移避险,做到应撤尽撤、应转早转、不落一人。
此外,要细化落实防汛措施,强化在建工程、淤地坝安全度汛。确保遇设计标淮内洪水时,不溃一堤一垸,不垮一库一坝,保证重要城镇和交通千线的安全;确保遇超标准洪水时,保证城镇、大中型水库、重点堤垸和交通千线安全;确保暴雨山洪发生时,避免群死群伤;确保遇中等程度千旱时,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确保遇严重干旱时,生活用水基本保障。统筹安排,强化措施,着力提升抗灾体系综合能力;突出重点,强化法治,着力提升社会管理能力;提高认识,强化领导,着力提升基层组织能力;立足服务,强化创新,着力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把握规律,强化基础,着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畅通信息,强化宣传,着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关于鸠江区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32号提案
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办理类别:B
薛婷婷委员: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区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高度关注江北开发过程中,做好水利通畅、配套,保障安全度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鸠江区位于长江芜湖段两岸,全区保护面积820平方公里,人口63.3万人。境内万亩以上圩口7个,万亩以下的圩口10个,圩口总保护面积804.6km2。区境内有274.404km江河堤防,103座涵闸陡门,83座排涝泵站(共240台套,总装机容量38173千瓦动力,流量400.66m3/s),主干、支渠1420km。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重点工程建设的影响,江北区域的沟渠湖塘水质受到污染,造成周边环境变差。针对这种情况,区政府结合年度水利工程实施计划,开展水系整治工作,通过近两年的水系整治,水清岸明已逐步体现,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
二、全力做好汛前准备工作
(一)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一是下沟泵站拆除重建项目。主要任务为拆除重建,设计流量为56立方米/秒,装机7台套、总装机容量7900千瓦。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7506万元,其中上级补助10504万元,地方配套7002万元,实际投资19369万元(由于征迁标准提高及附属设施的变更等原因导致项目投资加大)。目前形象进度92%,完成投资10534万元,今年汛期发挥排涝效益。二是无为市临江站河道整治。主要是无为市临江站扩建,排水流量增大,导致原外江闸不能满足需要。依据市政府2021年117号专题会议纪要,进行河道整治和控制闸扩建。工程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其中市级补助1200万元,鸠江区、无为市各拼盘400万元。目前闸门安装、堤防回填均到位,确保了安全度汛;截止4月28日,河道整治形象进度70%,完成投资1200万元。三是2022-2023年度水利兴修。2022-2023年度安排30处堤防除险加固及水系整治,22座区管泵站维护保养、站区建设及智慧泵站续建工程,35处小型涵闸、泵站新建或维修改造、白茆镇套北示范园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保安站渠系配套项目等。今年对沈巷镇张村塘、鲁村当家塘、坝头南沟、张家付水系进行综合治理,汤沟镇农发河、大垣塘水系,白茆镇示范园区水系,官陡街道营河水系、整高塘和北咸辛水系等13条水系(口)整治项目。目前各项工作基本完成主体任务。投资4351万元。目前各项工程按时间节点在推进,已完成投资3872万元,4月底完成主体工程施工,5月上旬全部完成施工任务。
(二)加强预警预报体系维护
近年来,区级建设的六个水位站、十四个视频图像站汛期预报预警及时、准确、有效,为上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为群众迅速快捷转移、有效避险提供了保障。为加强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委托了第三方对险工险段的影像和视频站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三汊河、黄山寺水位站水位监测浮球损坏,及时处理故障,提升了计算机网络高效畅通,实现雨水情信息查询、防汛预报决策和预警、视频会商等功能,保障汛期运行正常。
(三)加强防汛物资储备
按照《防汛物资定额编制规程》规定,鸠江区防办和水务局共同采购了价值110万元防汛抢险物资,同时要求各镇街在2020年储备防汛物资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30%的储备量;同时社会代储的物资已签订了意向性协议,确保物资品种符合抗洪抢险的需要。各镇街也以船代仓的形式储备了一定的防汛物资,以备防洪抢险急需,其中白茆镇准备了3条船只,沈巷、汤沟、二坝镇分别准备了2条船只。各镇已按照防办要求落实了挖掘机、推土机、铲车、运输车等车辆机械40余台套,区水务局已分别与第三方单位签订了机械设备40台套、砂石料10万吨、彩条布400件、编织袋40万条等防汛物资的意向性储备协议。
(四)加强度汛工程隐患排查
各责任部门对涉水在建工程可能影响所处河流、自身度汛安全的围堰拆除、基坑防护、拦网设坝等方面安全隐患,特别是十五丈圩崩岸、永定大圩19组段滑坡、大拐崩岸等7处隐患进行了重点检查,并进行登记,建立台账,立行立改,逐一销号。汛前无法完成的已编制了度汛应急预案,为安全度汛提供了保障。
(五)加强防汛抢险技术支撑
一是及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结合我区地处长江流域、巢湖流域和三江流域的实际情况,编制和完善16篇区、镇两级、外护圩、江心洲应急度汛预案,切实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成立防汛技术专家组。为做好我区2023年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更好落实水利部门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职能,落实了责任性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情况熟悉的同志,建立了区、镇街两级防汛抢险专家组,同时通过市水务局与省级专家建立密切联系,并与安徽省水总院、安徽水安公司、安徽河道公司保持经常性沟通,做到早谋划、早安排。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持续开展安全度汛隐患大排查。突出抓好各项水利工程防洪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台账,逐项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单位、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和整改标准,坚决做到隐患不消除不销号、问题整改不到位绝不放过,落实专人全程跟踪督办和核验确认。
二是落实险工险段责任人。对实施的水利项目,特别是涉水项目尽快完成扫尾工作,工程未验收的施工单位要制定度汛方案,险工险段要落实具体责任人,备足备齐抢险物资,各镇要进一步摸排辖区内各险工险段,发现一处立即处理一处,绝不将隐患带入主汛期,并在汛前及时上报区防办。
三要统筹抓好抗旱工作。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做好防汛抗旱两方面的工作,关注涝旱急转现象,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既要适时降低内圩水位,又要根据工程类别和条件,做好蓄水保水准备。完善抗旱期间灌溉工程体系,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切实加强用水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进一步备足备齐抗旱应急设备和物资,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生态等方面的用水,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鸠江区水务局
2023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