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江区教育局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全区教育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鸠江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抓手,深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提档扩容、协调发展,教育改革提质增效、整体升维,教师队伍建设扩容增量、提质赋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标扩面、能力升级,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夯实党建基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是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开展富有特色的党建活动。建立党建工作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活力。强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加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等环节,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三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党对办学方向、改革发展的管理,确保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安全。健全教育舆情监测、报告、处置机制,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二)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全面发展时代新人。一是深化五育融合发展。推进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活动育人。继续以学生养成教育为抓手,持续深入推进“鸠”有好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建设。全时段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搭建中小学艺术活动展示平台。做深做实劳动促进行动,优化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推动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实施中小学生健康护航工程,创新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管理机制。二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以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行为文化为重点内容,探索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规范和长效机制。围绕“五育并举”核心,努力实现“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多特色”。三是深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深入推进家庭教育、心理健康一体建设。建立家庭教育课程教研机制,提升家庭教育课程质量。
(三)推进协调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提质。制定实施《鸠江区推进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区域各项指标达标。持续扩大公办园覆盖面,按计划完成云辰花园等配套幼儿园二次装饰项目建设,保障9月份如期开园;推进沈巷南埂幼儿园新建工作。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增加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二是推进义务教育规范提质。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过程性督导和监测,召开培训会、现场推进会,指导学校做好评估准备工作;建立区级评估资料,按时完成区级自评,接受市级复核、省级评估。全力推进学校续建和改扩建工作,保障如期建成。按期完成中央省级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薄弱学校改造与能力提升项目专项资金、中央学前专项资金、区本级资金暑期维修改造项目建设,计划实施沈巷片中小学维修改造等13个项目。三是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和老年教育。压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学校接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责任,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应随尽随。改扩建原雍南中学校舍,加快鸠江区特殊学校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老有所学活动,持续打造特色品牌校及品牌学习项目。深入推进老年教学点改扩建工作,力争做到点位全覆盖。
(四)聚焦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江北四镇以中心校、教育管理办公室为单位的办学管理模式,强化优质带动,不断扩大优质基础资源覆盖面和受益面。充分发挥区内优质学校引领辐射作用和市内知名教育集团的品牌效应,做好新开办学校集团化办学工作。二是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严把教师入口关,落实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制度。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深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在总量内盘活用好现有编制资源,加强人员和编制的动态调整,不断提高使用效益。三是深化教研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教研员联系点工作,指导校本教科研工作深入发展。出台兼职教研员考核办法,加强兼职教研员培训,提升兼职教研员业务水平。举办学术集中培训或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与教师共同探讨教育热点问题和前沿研究成果。四是深化教育综合评价改革。依托省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围绕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维度,以学期为单位,加强学生过程性成长记录档案材料的收集、上传及监测工作。
(五)强化支撑引领,激发教育发展新动能。一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深入推进“区管校聘”改革,进一步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合理利用年度编制使用计划,新教师招聘向师资缺口单位、老龄化严重单位倾斜。通过招聘补充、培训培养,均衡配置音体美教师、骨干教师。二是提升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加强校长培训,举办校长培训班、论坛,参与市内外教育交流等活动,提升校长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健全校长激励机制,通过跨区域交流任职、成立区级名校长工作室等方式,激发校长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加强监督评估,定期对校长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改进。三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大力推进十个名优校(园)长、百名市级骨干教师和千名优秀教师“十百千”领军工程。四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智慧学校管理与应用效率。加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积极申报市级“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星级实验学校认定。
(六)坚持惠民宗旨,落实落细教育民生实事。一是提升就学保障能力。全面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精准资助”。落实控辍保学,健全控辍保学联控联保机制。二是巩固扩大“双减”成果。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持续推动校内减负提质增效。保障课后服务覆盖面,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积极回应群众期盼,推进中小学校午休试点工作。全面深化校外培训治理,规范培训行为,从严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三是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深入开展校园消防安全、校车交通安全、网络安全、预防溺水、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专项治理。压实学校安全教育责任,加强案例警示教育,积极开展生存教育,提升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完善学校三防体系建设,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持续加强预防预警,坚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切实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