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江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1-04-29 17:34信息来源: 鸠江区科学技术局阅读次数:编辑:刘梦琪 字体:【  

一、“十三五”创新发展情况

十三五期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芜湖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系列政策,集聚创新资源,强化创新服务,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居民科学素质进一步提升。鸠江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蝉联“全国科普示范区”。

(一)主要成效

1.创新投入逐步加大。兑现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系列政策资金3.2亿元,全社会R&D经费支出GDP比重将达3.0%,年均提高0.2个百分点。

2.创新主体稳步发展。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12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8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增长达10.0%,增加值年增长12.0%。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立项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05项(其中,省级项目25项、国家项目12项),争取项目资金6065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资金4556万元)。净增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5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77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66家),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45%。

4.创新人才有效集聚。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54个,经市投委会通过团队14个,获批省团队2个,集聚博士以上人才153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总数达62个。招引的团队主要涉及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其中国家级专业孵化器1家,省级2家,孵化面积达6万平方米

5.居民科学素质获得提升。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进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建设,辖区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 12.5%

(二)不足之处

一是人才队伍规模仍待提高,尤其是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从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人才紧缺二是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扶持决策效率仍待提高政府容错机制亟需尽快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机制仍待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创业主体活力还需激发创新政策体系仍待健全,区级层面还未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主要是贯彻落实省市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且未建立产学研合作工作机制。

二、“十四五”创新发展任务

十四五期间区科技创新工作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抢抓长三角一体化、G60科创走廊建设等战略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高度开放的协同创新网络,集聚整合创新要素,营造优化创新环境,努力打造皖江最具活力的创新型城区和最具吸引力的创业高地。

(一)发展目标

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年均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不低于市级平均水平。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总数达4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10%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以上总数达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5%。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总数达10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40个以上总数达100个,争取更多的团队纳入省、市政府重点扶持范畴。全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15%。

(二)主要措施

1.完善创新发展体系。认真宣传和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奖补政策,积极做好科技创新政策兑现工作结合“四送一服”“三重一创”建设,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努力推进科技型企业与大院大所战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有针对性开展帮扶和指导,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围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重点产业,组织实施一批市级以上重大科技专项,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3.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重大公共研发平台和高水平研发机构的发展,加强研发平台的运营管理和绩效考核,积极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国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孵化一批创新创业项目。

4.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大院大所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安徽工程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鼓励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研发平台,开展技术攻关,推行重大科技专项“揭榜挂帅”,加快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加速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我区落地转化。

5.加强高层次团队招引。紧紧围绕我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点引进项目水平高、转化速度快、产业带动大的团队,争取更多的团队纳入省、市政府重点扶持范畴。同时加强对团队的跟踪服务,协调解决人才招聘、资金扶持等方面的问题,加快项目落地,积极帮助团队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各类人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