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痣也有大风险?出现这些“痣变”要警惕
2024年2月29日是第十七届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罕见、点亮生命之光,弱有所扶、践行人民至上”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却埋伏着一股“黑恶势力”——黑色素瘤。
罕见病小常识
罕见病,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我国目前没有明确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的疾病。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标志着我国在罕见病保障领域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2023年9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我国罕见病管理,提高罕见病诊疗水平,维护罕见病患者健康权益,根据《罕见病目录制订工作程序》,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二批罕见病目录》,新增86种罕见病,那么黑色素瘤就是在第二批目录中的罕见病。
提到“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般情况我们指的都是色素痣,但你知道么?它居然会癌变!
根据2024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预估,中国黑色素瘤发病率约2.4/10万,年新发患者约3.5万人;增长速度迅猛,其中皮肤黑色素瘤患者较2016年增长25%!
那“黑痣”就是黑色素瘤吗?
是痣还是瘤?教你小妙招!
黑色素瘤是由人体黑色素细胞受到不当刺激时“黑化”恶变而成的一种肿瘤,简称“恶黑”。它恶性程度高、易转移、预后差,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很重要!
不同于西方国家患者以皮肤型为主,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以肢端、皮肤及黏膜病变为主,其中肢端型占到40%以上,常见于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床下等部位;皮肤型黑色素瘤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下肢皮肤;黏膜型黑色素瘤一般原发于鼻咽、口腔、食道、直肠肛管、阴道、泌尿道等部位黏膜。
ABCDE法则教你鉴别恶性黑色素瘤!
那么,身上的痣到底是不是瘤呢?大家可以根据早期黑色素瘤检测的“ABCDE”法则初步自我判别,如果出现疑似症状,请快快到规范的全国质控医院由医生鉴别诊断哦~
得了黑色素瘤怎么办?怎么找到最佳治疗?
当通过观察自身情况,怀疑有“痣变”可能时,我们要及时到规范医院就诊接受检查。如果不幸得了黑色素瘤也不要怕,目前黑色素瘤治疗主要有:
可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进行手术切除,可以获得不错的治疗结果。对于手术机会小或者不能手术的患者,我们就要追本溯源,斩草除根!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一些与遗传相关的基因突变,与黑色素瘤的风险密切相关。已证明BRAF和NRAS等基因突变与黑色素瘤的发生有关,其中BRAF基因突变是目前黑色素瘤中最常见的突变形式,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中BRAF基因突变率约为25.9%,也就是平均每4个恶黑患者中就有1个BRAF基因突变哦! 幸运的是,这些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黑色素瘤当下都有“特效药“可供选择。因此各大专家建议黑色素瘤患者治疗前均进行基因检测,分析基因突变情况对肿瘤的筛查诊断和治疗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
黑色素瘤虽然凶恶但并非不治之症。日前,国家癌症中心公布了全国第一批恶性黑色素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单位名单,旨在保障黑色素瘤诊疗质量与安全。若发现疑似病变,不要恐慌,应尽快就诊,谨遵医嘱,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