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镇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5-02-25 09:48信息来源: 鸠江区白茆镇阅读次数:编辑:吴太伟 字体:【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之年,也是白茆打造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立足“红色热土、长江湾畔、农旅田园”发展定位,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总目标,以促进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为总路径,以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为总抓手,育产业、建园区、强基建、善治理、促共富,奋力开创白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建设“六个鸠江”贡献白茆力量。

今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财政收入382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规上工业产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坚定不移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坚持把推动鸠江区乡村振兴“一号工程”走深走实作为首要之职,深化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积极推进产业园区科技转型升级,努力打造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围绕玉米、水稻、蔬菜等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科研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争培育1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开展青年农场主、职业农民培训,全年培训不少于50人,为园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建成花卉柑橘基地等项目。围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产业招商,力争引进1个相关项目,促进绿色发展。继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开展莲花套土地整治,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健全完善园区运行管理机制,探索构建“管委会+公司”模式,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是坚定不移推动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以有区域特色、有发展基础、有竞争优势有发展潜力为原则,积极打造以鲜食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推动全镇6万亩玉米产业增值。优化全镇玉米产业布局,以新园、套北和三官殿为重点区域,规划1万亩“玉米——芦蒿”轮作种植片、1万亩“玉米——油菜”轮作种植片和2万亩“玉米——玉米”轮作种植片,以片区为单位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集成示范推广四新成果,强化产学研合作,依托鲜食玉米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开展专用品种选用、高效种植模式、肥水药精量化、秸秆综合利用及智能农业装备等四新成果集成示范与应用推广。整合全链条社会化服务,谋划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整合全镇“耕、种、管、收”社会化服务资源,积极探索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多种服务模式。强化玉米产业加工能力,培育领军企业,开发多元产品,构建梯次加工格局。建玉米品牌营销体系,申报“鸠江甜糯玉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设农产品展示与电商平台。完善联农带农联结机制,谋划成立白茆玉米联合总社,团结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完善“分红型”“契约型”“服务型”多种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启动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建设。

三是坚定不移推动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园区变景区,围绕“一镇一厅一廊五村四园”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行“红+绿”“农+旅”乡旅模式,形成主题湿地景区、现代休闲和美乡村、休闲民宿、休闲垂钓等多种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形态,形成农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新格局。聚焦绿色高效粮油、特色蔬菜、生态渔业和乡村旅游等3+1都市农业,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公共服务支持等3+1体系建设为重点,优化“一核、一园、四区、一带”空间布局,建设以乡村旅游为引领、以农产品加工物流为支柱、以粮蔬渔生态种养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全力推进“六洲暴动旧址及胡竺冰故居”申报省级文保单位,运用好白茆革命历史展陈馆红色文化主阵地,整合七师师部驻地与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资源,打造“富七师”皖江抗日根据地文化IP,构建沉浸式红色教育场景。建成白茆农旅研学基地为旅游产业发展引流赋能。建设套北乡村大食堂,挖掘本地特色菜品,在满足游客餐饮体验需求的同时传承本地饮食文化。

四是坚定不移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先行。打好耕地和粮食安全攻坚战。紧盯粮食和耕地两大关键,引导农业资源优先保障粮食生产,稳定保障全年粮食种植任务。运用好镇域土地调查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继续推动违法占用耕地整治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严防固废倾倒、露天焚烧秸秆,持续开展“散乱污”场所排查,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体整治,对3个行政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打好长江大保护攻坚战。持续压实禁捕责任,常态化开展“宣传警示、问题排查、清船清网、联合执法、队伍建设”五大行动,确保长江“四清四无”工作落到实处。开展长江岸线整治、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等行动,形成各部门紧密配合、相互联动、聚合执法力量的工作体系。

五是坚定不移推动和美乡村提标扩面。加大和美乡村建设力度。重点围绕“产业提质增效、人才培育支撑、文化传承保护、绿色生态发展、治理活力有序”五大方面,推进套北村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力争今年10月底全面竣工验收。建设3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12个和美乡村宜居村庄点。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深度。推广实行积分制,高标准推进“五清一改”,全域开展“环境卫生大清洁”行动。新建户厕140座,改造提升85座,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集体经济壮大进度。在巩固现有村集体经济产业的基础上,实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集中攻坚行动,积极引导各村进行集体资源整合和规范利用。制定“一村一策”,支持群利传统食品生产、义圩蔬菜种植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

六是坚定不移推动社会事业提质增效。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常态化开展监测对象识别、风险消除、动态管理、精准帮扶工作,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全面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医疗救助、高龄补贴等各项政策,有序推进城乡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征缴工作。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实施空巢老人消防安全提升项目。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实施并完善道路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修建改造道路45公里,基本实现水泥路“户户通”。推进中心镇建设,实施惠民桥危桥改造、集镇排水改造等项目,优化集镇功能,提升集镇品质。实施水利兴修项目,对永定大圩、外护圩、三垄圩、黑沙洲、天然洲等25公里堤防进行除险加固;对黑沙洲下坝站、天然洲东风圩站等泵站进行维修改造全面提升防汛抗旱能力。

七是坚定不移推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优化社会治理体系。推进科技赋能智慧治理,升级9+X平台,整合人口、房屋、企业等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在重点区域新增16处智能监控设备,对社会治安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完善“五社联动”机制,将21个村居全部纳入“平安一家人”试点,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深化信访维稳工作。坚持“四门”工作法,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建立信访案件跟踪督办机制,定期开展信访积案“清零”行动,集中力量解决一批疑难信访问题。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建立镇村组三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配齐村级专职人民调解员。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加大对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联合执法行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数据库,对隐患进行分类管理、跟踪督办。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八是坚定不移推动自身建设全面过硬。以更高站位坚持政治引领。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忠诚担当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发展成效中。以更实举措推进法治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全面推进公正文明、规范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促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以更优作风提升行政效能。把民之所望作为施政所向,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用心用情为群众解难题,以实绩实效赢得群众信赖与支持。抓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做到有诉必应、接诉即办、未诉先办。高质量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真正把实事办实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强化廉政风险管控,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向纵深发展。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带头过“紧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