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十四五”鸠江区道路交通安全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12-12 10:52信息来源: 鸠江区人民政府阅读次数: 字体:【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鸠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区安委会成员单位:

现将《“十四五”鸠江区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鸠江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20231212日      



“十四五”鸠江区道路交通安全规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根据“十四五”芜湖市道路交通安全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未来我区将要面临的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形势

2023年,鸠江区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7万零600多辆,且近三年来每年都以7%以上的速度上升,辖区内通江大道、吴越路、国道G329、G347等主要通行道路又在进行施工,可以预见在未来两至三年内,鸠江区这些施工路段、四个高速出入口及农村城镇周边道路将承受巨大通行压力,造成众多堵点及事故点。日益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与现阶段道路通行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将给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工作带来许多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紧围绕减少事故、保护生命,着力完善制度机制健全责任体系加强法治建设强化基础保障,切实提高现代通治理能力和道路交通整体安全水平,努力从根本上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解决制约道路交通安全的深层次根源性瓶颈性突出问题全力防范化解道路交通重大安全风险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总量防控较大道路交通事故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

—健全机制,协同治理。坚持系统思维,构建更为严密的交通安全责任体系和更加系统的现代交通治理体系,强化党政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部门协作、社会协同,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道路交通安全社会治理格局。

—夯实基础,源头治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础性、源头性、系统性问题,下大力气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升道路交通各要素的本质安全水平。树立事前预防、主动防控思想针对突出问题追本溯源、防范化解源头风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坚持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道路交通各要素环节推动道路交通安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培育全社会交通安全法治文化。

—科技赋能,智慧治理。坚持科技驱动以支撑实战为引,探索研发新技术新方法,巩固深化先进装备应用,让科技为交通安全赋能。推动新兴科技与交通安全工作深度融合,运用前沿技术助力交通安全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交通安全治理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三)规划目标

道路交通现代治理迈上新台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合力进一步加强,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社会参与度进一步提高,道路交通现代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道路交通治理能力达到新水平。法治思维、系统观念不断融入道路交通安全治理,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充分应用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交通秩序明显改善,风险防控执法管控与应急救援等能力明显提升。

道路交通本质安全实现新提升。公路和城市道路安全设施更加规范完善,道路通行环境更友好、更安全。机动车产品安全技术标准更加严格,生产一致性主被动安全性明显提高,智能辅助安全保障技术广泛应用。

道路交通文明意识得到新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守法意识、规则意识显著增强,全民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与我市机动化程度相匹配的全社会“汽车文明”基本形成。

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取得新成效。在机动车、驾驶人、公路通车里程和公路运输量大幅增长的环境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稳中有降,较大道路交通事故有效压降,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有效遏制,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三、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现代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各级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协调机制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推行道路交通死亡事故党政领导到场制度。加大道路交通安全在“平安安徽”安全生产、乡村振兴、文明城市等考核中的权重,建立量级匹配的考核制度,真正形成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过程全监管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格局,建立道路交通安全部门协作责任制,明确监管责任,细化责任清单,完善监管链条,真正形成监管合力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健全全链条、可追溯的管理机制。

(二)依法压实道路交通相关单位安全主体责任

推动层层压实道路交通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安全管理、安全投入、产品质量、教育培训等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强化车辆生产改装车辆检验检测、驾驶人培训、道路建设养护道路运输、货物装卸企业、客货运场站、物流园区等相关企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的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加强货运源头单位、货物装卸企业、客货运场站物流园区等单位交通安全管理,明确并落实管理方责任,强化道路运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分级管控,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控落实企业动态监控主体责任,及时纠正处理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三)完善城乡交通安全协同治理机制

进一步强化城市交通安全精细化风险治理协作机制,推动道路交通安全基层社会化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机融合,将交通安全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单位,建立健全职责明晰、分工合作、跟踪督查、常态考核的乡镇交通安全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乡镇政府交通安全监管责任。全面实施、规范运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并融合农村交通安全管理资源,通过“两站两员”“农村公路专管员”“乡村农机两员”“警保邮”合作加强农村管理力量推动农村客运高质量发展,强化农忙时节集中返乡返岗等重点时段农民群众出行服务保障,强化中小学校车安全保障,通过发展专用校车、定制公交等方式,标本兼治解决“黑校车”问题。

(四)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信用体系

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建设,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推进信用数据共享公开,推动信用评价联合奖惩和信用修复加大对失信交通运输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的教育检查力度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探索构建道路交通安全信用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分级标准,研究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惩戒及修复程序,通过行政与市场手段推动采取保险费率浮动、行业监管、市场准入等措施实施,实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

四、提高道路交通安全依法治理能

(一)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制度体系

全面贯彻依法治理要求,深入落实《安徽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配套出台相应执法指引、工作规范等文件,强化电动自行车安全意识宣传,为电动自行车的源头管理、路面管控、违法处理、事故预防提供法律依据,推动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在我市的贯彻落实,细化执法标准,加大普法力度,提高与我实际的衔接效果。

(二)提升执法管理水平与执法效能

健全完善执法能力提升体系,加强法治人才培养,深化执法教育训练,全面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健全完善执法管理体系,固化执法管理机制,实现对源头管理路面执法交通事故处理等环节的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监管加强路面执法力度,规范交通秩序,减少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健全完善执法效能评价体系从制度、机制、措施、效果等方面科学设置交通安全工作考核指标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工作成效推进执法公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提升执法公信力,最大程度实现执法的社会效果。健全完善执法保障体系,强化执法权益保障,强化执勤执法安全防护。

(三)提升重点违法违规行为治理能力

强化农村地区交通安全执法,依法严查面包车超员、酒驾醉驾、轻型货车、三轮车、拖拉机违法载人等违法行为、稳步开展超长平板半挂车、超长集装箱半挂车治理工作,坚持和优化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推动公安交管和交通运输部门治超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联合执法效能,充分发挥市界视频监控、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等信息化手段作用,加强长距离跨省大件运输监督管理完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形成全链条监管执法合力。充分利用道路运输车辆动态运行数据,加强执法监管和处罚认真贯彻《民法典》《刑法》《行政处罚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用足用好行政、民事、刑事法律手段,加强行刑衔接,严格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和单位的法律责任。强化科技支撑,打造高速公路、国省道情指勤督一体化“智慧大脑”实战平台,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在执法办案工作中的深度应用,推动新技术智能辅助执法。

五、打造安全有序的道路通行

(一)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安全性

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严格落实新改建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推动压实政府责任完善符合农村公路特点的管养体制和管养体系建立健全高风险路段排查机制继续深化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改造力度重点推进农村公路临水临崖,急弯陡坡路段路侧安全防护设施设置,完善农村客运线路沿线县乡公路的安全设施,同时满足消防救援车辆通行需要,切实提升农村公路工程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

(二)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重点路段安全提升

持续深化《关于建立健全全省公路危险路段排查治理联勤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巩固提升干线公路重点路段安全隐患治理效果,推动瓶颈路段升级改造,持续推动双向四车道以上的大流量公路,根据对向碰撞事故数量及公路功能、交通流量、设计速度等,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要求逐步推进中央隔离设施设置农村平交路口实施警告标志、道路标、减速带警示桩、交通信号灯(含闪光警告信号灯)“五必上”,具备条件的平交路口实施支路进主路“坡改平”工程。坠车交通事故多发的路侧险要路段实施警告标志、减速设施、路侧护栏“三必上”,优化穿村过镇路段交通组织和安全设施设置,引导不同性质交通流分道行驶,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空间。切实推动路侧“小开口”“绿植视距遮挡”等难点问题整改。针对事故多发路段、交通安全风险突出路段,实施道路安全设施提档升级。深入推动马路市场等各类违规占用道路资源问题的清理整顿工作。

)精细化提升城市道路通行安全性

建立健全城市道路隐患协同治理机制,加强住房城乡建设公安交管、综合执法、交通运输、园林绿化等部门的协调配合鼓励街道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参与交通安全治理和联合整治。加强交通安全设施全周期管理,在城市道路规划、建设、使用、改造等阶段,同步设置完善警示、隔离、防撞等设施,持续开展在用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灯的规范性、合理性排查整改,及时按照城市道路标准设置完善交通设施。在易发交通事故的路口、路段应用智能化的声、光、电警示装置和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保障通行安全。加强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着力保障慢行交通安全,努力压降非机动车和行人事故改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通行条件,因地制宜设置行人过街设施大型车辆右转安全警示区等。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治理,优化商业集中区、景区景点、学校、医院、客运场站、大型居住区等周边交通组织,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对支路小巷、社区道路开展稳静化改造,探索通过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车路协同技术等,提升道路安全性。

)健全道路安全性评价体系与评价制度

推进道路交通事故数据跨部门共享,持续开展交通事故多发点段和严重安全隐患分析研判工作,健全完善通报挂牌机制,推动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完善公安等多部门参加的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工作机制探索实施道路设施、驾驶行为、车辆和天气等多源数据融合的道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推动道路安全性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创新,不断提升主动、系统、精准防控道路安全风险隐患的能力和水平,对抗倾覆稳定性不足的独柱桥梁及时采取加固等措施,按要求做好工程验收和实施效果跟踪评估。

六、开展违规车辆专项治理

加强车辆生产、销售、登记检验和使用等环节的一致性监督检查和动态监管,联合开展车辆超载超限运输、非法改装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严肃追究相关违法违规企业和人员法律责任,建立健全货车、挂车非法改装长效治理机制,强化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自卸货车、半挂车、轻型载货汽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生产改装监管,严厉打击重型货车“百吨王”,轻型货车“大吨小标” 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大罐小标”及倒卖合格证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违规生产行为,并撤销相关产品的强制性产品认证书。加强电动自行车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杜绝不符合标准的电动自行车进入市场,引导电动自行车带保险、带头盔销售,完成超标电动自行车存量清理淘汰,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管理,严格查处电动自行车非法改装,防止超标问题反弹持续开展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完成存量变型拖拉机清零严密场内作业车辆等非道路车辆管理制度,严管生产、销售、使用违规低速电动车、电动三轮车违规行为,明确违规低速电动车退出时间表,推动车辆违法违规生产销售联合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和追责违法违规企业,依法依规综合采取责令暂停生产,销售问题车辆,暂停车辆产品合格证电子信息上传等措施,实现严重违规车辆产品全部收回整改,推进大中型客货车缺陷产品召回。实施挂牌整改制度,对车辆违规生产、使用问题突出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

七、提升道路交通参与者安全文明素质

(一)建立健全社会化宣传教育体系

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协作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落实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履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职责义务,完善交通安全精准宣教内容和标准体系,全面强化规则意识培育和法治教育,常态化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主题活动持续增强“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的品牌影响力。强化新媒体、短视频等新型大众媒介传播渠道运用和宣传引导能力建设,建设交通安全融媒体创新示范中心,全面提升交通安全信息传播能力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队伍。建立社会力量参与交通安全公益事业运行机制,推动媒体企业、单位、学校社区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打造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社会化格局。

(二)着力提升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

强化驾驶培训机构落实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培训学时内容等要求,保证驾驶培训质量,推动理论培训方式创新应用,强化驾驶人安全知识、规则意识、风险辨识能力培养,加强驾驶考试过程监管,建立以新驾驶人安全驾驶水平为核心的考试质量评估体系,实行严重交通事故驾驶人考试发证责任倒查,优化驾驶人考试内容与方法,完善面向规则意识培育的驾驶人考试机制,探索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驾驶考试管理中的应用。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车辆智能化等社会发展需求,丰富车辆新技术、驾驶新要求等考核内容,健全完善职业驾驶人教育培训体系,提升重点驾驶人安全管理水平,建立交通安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供驾驶人全生命周期全分类群体,全出行场景的交通安全知识服务。

(三)重点加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创新农村安全文明交通共治模式,积极应用农村广播系统(大喇叭)、市县电视节目及微信群等渠道,创新利用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电商服务站等场所,做强农村交通安全宣传阵地,抓好农村“一老一小”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聚焦农村地区轻型货车、三轮车、拖拉机违法载人、面包车超员、无牌无证等易发多发违法行为,开展精准化宣传,强化农村地区常用交通工具,典型出行场景、主要生产生活的安全驾驶和出行学习教育,持续深化警保合作“两站两员”建设,完善配套保障、激励和监管措施,加强劝导员、安全员业务培训,提升宣传劝导及教育引导水平。

(四)全面落实全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系统性开展全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创新应用情景体验、媒体融合等新手段、新途径、新技术,有效引导公众树立交通规则意识。建设功能齐全的交通安全宣教基地和交通安全主题公园提升宣传教育的体验感和实用性,持续深化“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提升驾乘人员安全意识和防护水平,强化电动自行车销售点,登记上牌点等阵地宣传,提升电动自行车安全骑乘水平。充分发挥幼儿园、学校“主阵地”作用,创新体验式,活动式交互式等教育方式,完善教育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打造校园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加强企业源头宣传教育,明确用工单位交通安全教育责任,推动社区建立城镇新居民交通安全常态化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对老年人出行安全的普及教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五)大力推进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及传播

培育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通安全文化,推进交通安全文化传播,将交通安全文化融入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提升公众交通安全文明素养,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作用,在城市乡村各行各业,线上线下大力宣传推广文明交通文化,建设交通安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通过潜移默化、浸润人心、久久为功的宣传教育和传播引导,实现“他律”变为“自律”,建立中国特色的交通安全文化范式和准则,持续深化“零酒驾”单位创建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共同抵制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八、完善道路交通应急处置和救援急救机制

(一)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专业化水平

健全完善道路交通应急管理和救援标准体系,建立道路交通应急资源库,打通各部门风险监测、感知、识别、预警信息链路实现跨部门信息数据实时共享传递和交通应急管理一张图。健全道路交通突发警情信息报送处置体系,加强事故、灾害等突发警情信息监测分析,提升危险货物运输车辆事故处置救援专业化水平,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信息码与电子运单融合试点,制定完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应急救援装备标准,研发专用防护救援装备,完善不同品类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预案措施。提升公路车辆救援规范化水平加强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道路运输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更新各类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加强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依托实战训练基地加强对道路交通应急指挥、物资调配疏导管制、事故处置、舆情引导等预案实景或虚拟场景的演练训练,提升应急条件下的风险识别与处置、防护等技能。

(二)完善道路交通应急救援机制

健全完善道路交通应急救援机制,明确公安交管、交通运输、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消防救援、气象、生态环境、发展改革市场监管等部门和机构的职责任务,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道路交通应急救援指挥联动机制,深化“一路多方”交通应急联动,细化道路交通应急救援工作程序,提高应急救援救治效能建立风险监测预警、风险影响评估、快速指挥联动路面区域管控、应急现场处置、伤亡人员救援、信息传递发布等环节的全链条全周期长效联动,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应急救援组织,鼓励公益组织、保险行业等力量参与道路交通应急处置与救援。

(三)提升道路交通事故伤员的快速救援救治能力

完善统一高效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运行管理体系健全救助基金筹集制度,扩大救助基金使用范围,强化高效便民服务,全面落实应缴尽缴、应助尽助、应付尽付。持续健全完善道路交通事故警医联动救援救治长效机制,建立并完善警、路、医消联动交通事故应急响应模式,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黄金1小时”的救治力度,积极推行事故危重伤员“就近结合就优”送治原则,依托医疗基础条件较好、创伤急救能力较强的医疗机构建立完善危重伤员救治网络,建立伤员救治信息通报反馈机制强化救治进展跟踪和救治质量评价,提升抢救成功率,强化应急车道管理,严厉打击整治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确保救护、救援车辆顺利通行,严格执行交通事故现场安全防护要求。鼓励推广直升机参与抢救急重伤员,积极推广锥筒自动布设回收装置事故现场远程预警机器人、一体化闯入报警设备等新技术新装备。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镇街、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逐级落实规划任务和目标指标,细化落实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要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健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协调机制推动解决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确保各项任务全面完成。

(二)加强队伍保障

镇街、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监管队伍保障机制,建立岗位人员配备标准,使监管队伍力量配备与道路里程、机动车等交通要素发展相适应改善一线监管人员执勤执法条件。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快专业化人才培养,开展重点岗位资质培训和特种技能培训,提升监管队伍素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所属行业领域的规范化执法工作细则推动岗位人员装备配备标准化建设,加强科技执法装备操作使用培训。

(三)加强经费支持

镇街、各有关部门要将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和道路建设养护需求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十四五发展规划,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明确资金支持方向。要引导道路运输、保险等相关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本规划中涉及财政资金保障内容,使用资金部门应与同级财政部门充分沟通,根据财力状况并按预算管理规定履行审批、评审程序后统筹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