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江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提升“欢乐芜湖核心区”旅游品质
鸠江区在长江沿岸城区当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特点,长江在这里转出了一个“大龙湾”,造就了“江东名邑,吴楚名区”,使鸠江区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横跨长江的主城区。赤铸青峰,褐山揽胜,天门涛声,蛟矶烟浪,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厚的资源禀赋,使鸠江区文化旅游呈现出独具魅力的“诗和远方”。从2006年方特欢乐世界在鸠江这片土壤孕育,到今天集聚6个主题乐园,坐拥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等四个国家级品牌,形成了规划面积达8平方公里的城东文化科技旅游集聚区,鸠江区以一区之力擎起芜湖全市的文化旅游核心动能,使芜湖跃升为长三角地区富有影响力的旅游城市之一,“欢乐芜湖核心区”实至名归。
近年来,鸠江区始终坚持“欢乐芜湖核心区”的品牌定位,先后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等议事决策机构,形成鸠江文旅融合发展“1+3”机制。先后出台《鸠江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若干意见》《鸠江区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全方面、多角度进行政策引导扶持。通过高位谋划、顶格推进,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使鸠江文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升,形成文旅融合新体系新特色。
建设“文化+科技+旅游”集聚区。华强方特在国内率先实施“文化+科技”融合战略,先后打造4座主题公园,联动鸠兹古镇、大白鲸海洋公园,推进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开发,推动鸠江区城东板块成为国内主题公园集聚度最高的旅游城区。2023年1-9月,全区A级景区接待游客616.3万人次,实现营收8.4亿元,较去年同期实现翻番。
探索“数字+创意+旅游”路径。依托三七互娱、方特动漫、网易等数字创意产业龙头企业,聚力文旅元宇宙场景应用集聚,注重开发游戏、动漫、影视、品牌等衍生实体产品,加大影视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等供给,推动特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产品化。三七互娱出品的斗罗大陆、荣耀大天使游戏产品年收入超2亿元。方特芜湖动漫参与的《熊出没•重返地球》电影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熊出没•伴我“熊芯”》以14.95亿元位列2023年电影票房第三。
打造“长江+文化+旅游”长廊。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深度挖掘长江渔文化、龙舟文化、工业遗存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文化,以长江渔文化博物馆为引领,持续推进惠生联圩生态建设、四褐山长江岸线绿色生态长廊、龙舟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长江文旅走廊正逐步成形。持续打造白茆都市农业示范区、官陡梦湖田园综合体、清水街道滨江文旅项目等都市乡村旅游度假区,以长江、扁担河等自然水域为纽带,以春夏秋冬为主题,推进全域四季游。推进“新四军在芜湖”项目建设,挖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六洲暴动旧址(胡竺冰故居)、官陡门大捷纪念馆、渡江第一船等红色资源,形成了富有本土特色的爱国主义主题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徽商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兼容发展,推进芜湖铁画、荷花酒酿、曹山七传统糕点、芜湖浆染技艺等本土非遗技艺传承,推进非遗市场化、产业化。
提升“夜游+消费+旅游”品质。将发展夜间经济作为打造“欢乐芜湖核心区”的新业态,全力提升方特旅游度假区全国第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活力,推动主题公园与元宇宙、剧本杀、电竞、音乐等业态深度融合,加快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开发。开展“WUHU夜 鸠出发”抖音推广活动,航拍快闪串联展示在鸠江玩方特、游古镇、逛夜市,宣传推广“夜鸠江”魅力。2023年春节、五一、中秋国庆假期期间,方特、新华联景区夜场被央视及省级各类媒体平台广泛报道,鸠江“夜”魅力不断提升。
未来三至五年,鸠江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旅游发展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打造文化强区、长三角高品质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着力巩固发展特色、加速集聚联动、推进融合创新、注重数字赋能,力争2023年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产值135亿元,规模以上文旅创意企业达到50家;到2025年,实现全区文旅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超6%,规模以上文旅企业达到80家,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以上,在更高层次把鸠江打造成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新标杆和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奋力开创新时代鸠江文化旅游发展新局面。
实施全域布局优化行动。聚焦全域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制造“三板块”,聚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跨江联动和跨界融合,打造城东文化科技旅游集聚区、沿江历史文化活化利用示范区、数字文化创意功能区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四区域”,构建形成“一廊一线、双核双翼”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一廊”即滨江文旅走廊,“一线”即全域旅游路线,包括都市休闲游特色旅游路线和文旅乡村游特色旅游路线,“双核”即将城东文化科技旅游核心区和白茆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为江南江北全域旅游发展的双核心;“双翼”即江南、江北文化创意功能区。
实施文旅融合提质行动。加速主题公园升级,聚焦中华文化IP根植,坚持“一园一主题”差异定位,加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主体园区建设,推动主题公园与徽商文化、红色文化、夜间经济、研学旅行、城市度假等业态深度融合。打造“12820”文旅融合体系,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长江文化、龙舟文化、饮食文化,讲好鸠江故事,推进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打造文旅融合示范点。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精品民宿和民宿聚集区,形成农民丰收季、“四季村晚”“村晚大联欢”“大地欢歌”等节事活动体系,打造景区化村庄、主题旅游村落、文化旅游小镇。扩大文旅“破圈”效应,推动“文旅与汽车产业、机器人产业、航天科普等整合,加快研学游、科技游、亲子游、休闲游等产品开发,以多点聚集、以点串线实施创意化、旅游化提升。创建主客共享新空间,聚焦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与产业协同,打造集群化的创新创意街区、工坊、村落等场景,营造 “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的氛围。推进图书馆、城市书房、小剧场等公共文化场所与全域旅游相融。
实施文创产业强链行动。推进游戏电竞产业提质升级,加大对游戏电竞企业的扶持力度,依托三七互娱、哔哩哔哩、叠纸网络、易娱网络等龙头企业优势,加大游戏研发发行产业布局,拓展电竞产业的生态圈,加大对电竞直播平台的培育力度。推进影视动漫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国家级动漫基地建设,发挥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的牵头作用,构建以芜湖原创IP为核心的动漫产业体系,提升“芜湖动漫”品牌的识别度和感知度,开发动画电影、动画电视、网络动漫等原创精品力作。围绕影视内容创作、生产、孵化和传播,规划建设影视拍摄制作基地。推进广告创意产业做大做强,依托国家级、省级广告产业园区,推进传统广告媒体升级,形成广告创意、设计、代理、发布完整的产业链,推进创意设计与高端制造、工艺美术、时尚服饰、体育、金融、建筑、教育服务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开发芜湖IP元素与时尚符号深度融合的创意产品。推进文化制造产业专精特新,巩固影音装备、游乐装备制造、创意包装等特色文化制造业的优势,打造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快智能视听、柔性显示、沉浸式设施等新一代文化制造企业落户,鼓励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先进舞台设备等高端智能装备的生产和应用。
实施数字赋能创新行动。开发数字应用新场景,依托大数据产业优势,推动景区景点、图书馆、文化馆、城市书房等文化地标搭建虚实交互的沉浸式互动场景。探索推出“云展览”“云演绎”“云直播”“云健身”“云导览”等线上文旅体验项目,打造沉浸式“云现场”,提升活动参与感和体验感。创新数字文旅新模式,围绕景点景区、博物馆、艺术馆、游乐园等地标性建筑和景点,加快数字人讲解、增强现实导览等技术应用拓展全景旅游等新模式。推动数字文化创作主体集聚,支持发展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职业生产内容(OGC)、多频道网络(MCN)等生产新模式。推动运用虚拟实景搭建、特效实时渲染、空间声学仿真等技术,提升电影、电视、动漫、音乐等行业生产效率。培育数字文化新业态,推动互动性、沉浸式、立体化的数字科技与文旅产业融合,支持虚拟形象、数字空间、数字创作等社交工具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支持优秀数字文化作品在鸠江创作生产、制作发行,打造区域数字文旅产业基地。加快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线上经济结合,培育短视频网红打卡、VR全景观览、直播旅游、直播带货等数字文化新产品。
实施要素强基提升行动。提升基础设施,加强城区立面整治,将雕塑延伸到城市、街角,完善交通指引标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围绕旅游廊道优化交通干线、公交线路等交通网络,提升人民城市“文旅气息”。围绕“潮经济”“粉丝经济”等时尚消费,建设集购物、休闲、美食、娱乐等为一体的情景式体验购物特色街区。探索“音乐+艺术+网红+消费”“文艺+景区+消费”“博物馆+沉浸式体验消费”等新型文旅消费模式,打造“夜地标”“夜商圈”“夜生活圈”等夜间消费集聚区,创新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场景。全面实施文旅人才“紫云英人才计划”,打造文旅领域专业孵化器,支持相关行业协会、文创园区、龙头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培育创新创意产业人才,建立人才基地。聚力“双招双引”,聚焦文化旅游领域国内知名机构、重点企业与高端人才,开展重点文旅企业定点招商、专项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推动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的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突出鸠江元素、讲好鸠江故事、彰显鸠江文化,努力把鸠江文旅产业“蛋糕”越做越大、名气越做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