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法治文化服务】“四力”聚心“清”听先行,化解纠纷于未然
调解千家事,情暖万人心。近年来,芜湖市鸠江区清水街道清苑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及社会组织联合会等载体,在关爱特殊人群领域持续深耕的同时,更在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方面全力助力,精心打造清苑“清”听项目品牌,有效提升了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四力”,即“阻击力”“洞察力”“协同力”“凝聚力”,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新时代“枫桥经验”,成功实现“和美清苑、幸福万家”的社区善治愿景。
筑牢矛调组织堡垒,全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阻击力”
组建精锐矛调队伍。鉴于小区物业矛盾与邻里矛盾较为突出,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整合微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物业人员、业主委员会成员、党员志愿者及法务退休人员等多元矛盾纠纷调解力量,打造出一支由7人组成的清苑“清”听矛调队。这些极具奉献精神的“良人”冲锋在矛盾纠纷化解一线。
提升矛调队伍技能。社区联动专业律师及司法工作人员,为清苑“清”听矛调队员开展3场次相关法律知识宣讲及2场次民法典知识普及;邀请芜湖市委党校讲师举办“党群融合学‘枫桥’基层治理促和谐”主题讲座,培养调解员学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提高其工作技能与专业水平。与此同时,还组织了10场次清苑“清”听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操活动,让调解员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不断提升调解水平,切实从化解实例中增长能力,有效阻击各类矛盾来袭。
全面排查收集诉求事件,着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洞察力”
因地制宜巧用载体。根据小区分布特点,清苑社区率先在竹苑小区建立清苑“清”听议事亭,每月召开一次清苑“清”听议事会,广泛收集居民诉求。在其他小区,则主要依托物业办公室,联动物业开展“业主请上座”活动,主动倾听业主心声。同时,还依托社区网格员、微网格员主动深入群众走访调研,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收集问题。自清苑“清”听项目实施以来,共计收集居民诉求37件。
分门别类制定措施。社区主动将收集到的问题以及上级部门交办的12345投诉件进行汇总、整理、分类,建立问题清单,按照“文明风尚、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管理、邻里矛盾纠纷”五大类型,分门别类研究制定化解措施。当香樟小区南门外50余户居民提出环境需要提升时,清苑“清”听项目团队挨家挨户收集群众对于环境提升的想法,主动对接政府确定改造内容,顺利动员居民拆除停车位上的违章搭建,将可能出现的阻力和矛盾及时排除在政府启动环境提升改造之前。
创设“五题”议事机制,着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协同力”
为将多方主体汇聚于协商“圆桌”旁,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成效更好显现,社区建立清苑“清”听“五题”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行“出题”“定题”“议题”“解题”“评题”,细化时间(何时做)、地点(哪里做)、人物(谁来做)、资源(用什么做)、行动(怎么做)、结果(做成什么)。尤其在“议题”阶段,充分动员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等各类相关利益主体广泛参与,注重从“下”达成共识;吸纳企业和小个体为公益资源,建立微资源库,注重从“中”获取投劳或者出资;引进驻区单位、律师、民警等力量进驻社区,注重从“上”争取帮扶。
在专家“议题”阶段,聘请高校教授为议事协商观察员,以更专业化的视角,评价案例中资源调动情况、居民参与程度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的能力和水平。在处置化解不文明养犬案例中,项目团队请来专业律师,现场解答相关法律问题,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在遇到楼上楼下下水堵塞引发的邻里矛盾时,运用“居民出资+劳务单位出力”两种方式,成功化解该矛盾。清苑“清”听“五题”机制的运行,彰显出多元主体之间的有效互联互动,协同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精心营造协商议事场景,着力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显著提升。这支由7人组成的矛盾调解队伍,在处置一件件具体事件中,不定期开展讨论和复盘,不断总结经验,优化不足。目前,该项目团队成功化解大件垃圾分解池选址、小区自来水水压小等矛盾纠纷10余件。
居民凝聚力明显增强。在竹苑小区清苑“清”听议事亭里,听到的不再是满腹牢骚和问题,更多的是建言献策的“好想法”“金点子”,社区自治的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活。日前,有居民主动利用 清苑“清”听议事亭这一阵地,开展早茶会活动,小区居民自发烧水,自带茶叶,每个人都可以来到亭子里坐一坐、聊一聊,讲一讲小区里的大小事,议一议大家应当共同遵守的规则。在该项目的影响下,小区居民拨打12345的频率明显降低,邻里矛盾不断减少,展现出一片祥和的氛围,这正是项目成果的具体呈现。
通过项目运作,社区搭建了矛盾纠纷化解载体、畅通了平等沟通交流渠道,以“小切口”凝聚了基层治理的“大合力”,切实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深度、温度、精度,推动居民从“陌邻”变“睦邻”,为基层治理描绘出崭新的美好图景。(清苑社区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