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镇:“文化大餐”让转移群众饱了眼福更“饱”了精神
活动时间:2024年7月上旬
活动单位:白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活动地址:白茆镇辖区
联系电话:0553-6379568
临时停止活动信息:无
黑沙洲是八百里皖江最大的江心洲,四面环水,防汛压力大、任务重。入汛以来,长江水位不断攀升,为确保安全度汛,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防汛抗旱指挥所立即启动《黑沙洲、天然洲汛期群众紧急撤离应急预案》,在白茆中心校(旭光初级中学)设立转移群众临时安置点。6月29日以来,先后安置黑沙洲、天然洲及永定大圩外护圩村民350多人,成为转移群众“临时的家”。
应急预案启动后,白茆镇党委、政府迅速抽调机关、卫健、供电、教育、市监、公安等部门50余人组建工作专班,指派镇党委副书记蔡锐主管。专班设置安全保卫、医疗卫生、后勤保障、宣传协调等小组,快速落实腾空教室、布置床铺、新建浴室、增加厕所、杀菌消毒、安装空调等事项,第一时间完成安置点部署,及时全方位做好转移群众有序进驻。工作人员把安置点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考场”,做到24小时全天候服务群众。每天早餐大馍、鸡蛋和稀饭,中、晚餐是重点,荤素搭配,一餐一花样,既美味可口又营养丰富。对糖尿病患者和特殊病号单独供应,在医疗室放置冰箱1台,专门用于存放胰岛素药物。镇党委书记曹高峰、镇长汪赵平等主要负责人无论在防汛抗洪一线再忙,每天也要抽空到安置点对转移群众问寒问暖,关怀备至。安置点负责人蔡锐视群众为亲人,被安置点老人们亲切地称为“贴心的闺女”。
图为:白茆镇安置点志愿服务队
安置点也算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转移群众绝大多数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不仅要管好转移群众的“吃、喝、拉、撒、睡”,还要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白茆镇想群众之所想,用文化大餐丰富转移群众精神食粮。6月30日到7月15日,邀请芜湖市艺术学院到安置点演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梨簧戏”—《安安送米》等3场、黄梅戏《天仙配》1场、黄梅戏《女驸马》1场。放映经典影片《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党的女儿》、《英雄儿女》、《刘老庄八十二壮士》等11场。老人们尤其喜欢电影《渡江侦察记》,因为故事本身就发生在黑沙洲,且上海电影制片厂1974年在天然洲拍摄取景,老人们边看边点评人物,津津乐道,气氛热烈,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安置点时间虽短,但志愿服务多彩纷呈,开展了10余场次。芜湖市美容美发协会组织志愿者免费为群众理发剪发,安徽师范大学暑期实践团队送来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们开展了义诊服务,芜湖学院“三下乡”学生们进行了文艺表演。
图为:安置点为转移群众
放映经典影片《渡江侦察记》
在安置点,有些老年人打起了纸牌,兴高采烈;有些老年人下起了象棋,有说有笑;有些老年人看电影、瞧唱戏,津津有味;有些老年人在校园内闲庭信步,步履安详。他们笑着说,镇政府想得真周到,我们享受“饭来伸手”,“服务员”随喊随到的待遇。“喝”了些许“墨水”的黑沙洲社区居民耿志福老人对通讯员讲:镇政府让我们吃好、睡好,还让我们“玩好”,真有点“乐不思蜀”了。
图为:大学生志愿者为转移群众义诊
近年来,白茆镇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打出一系列“组合拳”,用心用情打好“文化牌”,提升文化“软实力”,提振乡村“精气神”。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讲好白茆红色故事,把发生在该镇的六洲暴动“第一枪”、新四军七师抗战“第一步”、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的红色故事越传越广。做好“赏花季”、“丰收季”、“采摘季”等各项文旅活动,擦亮白茆乡旅底色。紧盯“省保”申报,境内“六洲暴动旧址及胡竺冰故居”入选安徽省首批类博物馆,正在推报第九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填补鸠江区的空白。搜集整理的民俗《说好》,列入鸠江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辑微信公众号《生态白茆》,推介宣传白茆红色文化底蕴。努力建设文化精品,白茆红色传承馆改造提升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实施精品文化工程”计划,积极谋划“渡江战役第一船始发地纪念馆”,并筹建白茆镇史馆,提高白茆文化影响力。
图为:白茆乡村旅游基地
据悉,该镇以“红色热土、长江湾畔、农旅田园、生态白茆”为定位,努力将白茆镇打造成为芜湖市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