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行至芜湖境内,流向突然作了一个近乎直角的转弯。河道由东西走向折为南北走向。在长江北岸的这个转折点上有座蟂矶,蟂矶上有座蟂矶庙。蟂矶庙上还有一段千转百回的爱情传说,还有一块久负盛名的“江心第一境”石匾。
孙尚香与蟂矶庙
位于二坝镇东南侧、长江北岸蟂矶之上的这座蟂矶庙,原属无为市,现属鸠江区,传说是刘备夫人孙尚香投江处。晋代在矶上建灵泽夫人祠,崇祀孙尚香。唐代建水心禅院,北宋又赐名宁渊上观。唐初时,已有将孙尚香神化成一位护佑来往船只的灵泽夫人的记载了。因此,芜湖这座蟂矶庙又称作“灵泽夫人祠”。此外,蟂矶庙还有两个别称:蟂姬祠、娘娘庙。
关于孙尚香投江,民间一直有两种传说:其一,孙夫人回吴看母亲,路过蟂矶时听说夫君刘备已病死白帝城,痛不欲生,投江而亡。其二,孙夫人从蜀回吴时,船泊于蟂矶,想到蜀吴相争,她既思念夫君刘备、儿子刘禅,又不忍为难兄长孙权,两难之际,最终选择投江。关于她的投江,《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中有寥寥数语:“时孙夫人在吴,闻虢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立庙江滨,号曰蟂姬祠。”蟂矶庙曾有过一副很有点名气的对联:“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这副略带感伤的对联,倒是道出了身在帝王家的无奈。
虽然正史中并无孙尚香其人,即使在《三国演义》中,孙尚香也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配角。然而,在民间却有许多传说。晋代以后,全国各地,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出现过许多与孙尚香投江有关的遗迹。尽管这一传说各地说法不一,但对最后孙夫人安葬在蟂矶这一点却是没有异议的。更为可贵的是,芜湖蟂矶庙遗存江心第一境石匾和灵泽夫人祠石匾,以及庙前的那对石狮,如今也是全国硕果仅存的一组与孙尚香投江传说有关的文物了。
蟂矶庙真正的声名鹊起,始于元代。这其中,欧阳玄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欧阳玄字原功,号圭斋,江西庐陵人,元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在元延祐年间曾任三年芜湖县尹。在这期间,欧阳玄选择芜湖具有代表性的八处风景名胜,正式定名为“芜湖八景”,每处均以一首七律记述。这其中以蟂矶为主体的蟂矶烟浪即是其中之一,欧阳玄赋诗曰:“银涛堆里屋岧峣,闻说江心旧隐蟂。拟傍龙宫抄玉蕊,如聆鲛室织冰绡。道人晨起烟中磬,灵后宵征月下潮。占断江南形胜地,海门何处觅金焦。”据民国八年(1919)版《芜湖县志》载:“蟂矶高十丈,周九亩七分,唐宋时仍位于长江之中。”后因泥沙淤积,长江改道,蟂矶逐渐与江岸相连。
“江心第一境”石匾历经坎坷
蟂矶庙在历史上虽然历经磨难,屡废屡建,但直到晚清时,蟂矶庙主体建筑仍存。在一张晚清时发行的明信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江心第一境”石匾仍保存完好,它嵌于牌坊形的山门正中。相信每个来到这里的人,从江边拾级而上,抬头第一眼看到的总会是“江心第一境”匾额,它可以说是“蟂矶烟浪”自然美景与其丰富人文历史底蕴相互融合的最直接表现。在这张明信片上,临江而建的蟂矶庙重檐叠梁,殿宇恢宏。三重檐的牌坊正上方,镌刻着“江心第一境”字样的青石匾赫然在目。
说起这块石匾的经历,也颇多坎坷。在它诞生之后的400多年时间内,曾经历多次浩劫。记者在采访蟂矶庙附近的村民时得知,“江心第一境”石匾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落民间,此后三十年不知所终。1995年,有人在附近一口水塘边意外发现这块已经成为石板桥构件的石匾,遂将它运回蟂矶庙保存。当时,石匾已断为两截,而且“境”字的一角也已缺损,幸运的是石匾总体保存完好。
记者在蟂矶庙采访时看到,石匾的右侧刻有“(明代)芜湖县知县李绍元、县丞丘如山、主簿叶大谟、典史丁贤”。查民国八年(1919)版《芜湖县志》、嘉庆版《无为州志》等史料,上述四人中,除县丞丘如山之外,其余三人皆有迹可循:李绍元,贵州思南人,举人,明嘉靖四十一年任芜湖知县,嘉靖四十四年离任;叶大谟,广东人,吏员,嘉靖四十四年任芜湖县主簿,当年底即由周琇嘉接任;丁贤,河南陈州人,嘉靖四十一年任芜湖县典史,嘉靖四十四年离任。由此可见,这三人同在芜湖的时间,唯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因此,可以推知,这块“江心第一境”石匾也应建于该年,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了。
“中江名胜称第一”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遗憾之处:该匾所刻“江心第一境”五个雄浑大字究竟是何人所书,由于此匾在文献中的记载非常有限,对此并无涉及。根据石匾上的文字可知,此匾的镌刻是由当时芜湖知县、县丞、主簿、典史这四人共同发起的,依旧制,他们所请的书写者绝不会是泛泛之辈。
至于说到“江心第一境”的得名,也是很有来历的。当年的蟂矶位于江中,悬崖峭壁,四面环水,无论远望还是近观都美不胜收,宛如一幅江南的水墨画。若是在6月至8月的长江丰水季节,蟂矶下浊浪排空,矶上绿意盎然,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巨大的天然盆景。清代杨荣炳在《监修灵泽夫人祠祀》中记载:“芜湖蟂矶山,古有灵泽夫人祠,制拟王宫,祀隆帝典,始建于晋代,历六朝以来千有年,所其间不知几经修理者,而庙貌巍然。至今风帆上下,词客骚人,留题壁上甚夥。中江名胜称第一焉。”由此可见,蟂矶能够赢得“江心第一境”的美誉,真乃实至名归。
清代姑孰派画家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中对此也有过非常精细的描绘。顾炎武更是将蟂矶与金山小孤山相提并论,他在《蟂矶》中说:“下接金山上小孤,一矶中立镇芜湖。”《无为小志》载:“虽不甚高,殊嶙峋峭丽,有石穴广一丈,深不可测。上有孙夫人庙……虽雄浑不如燕子矶,而秀美殊过之……后有蜀望台,凭窗而眺,目穷千里,江流呜咽,令人低回流连而不忍舍。”蟂矶的“江心第一境”和“蟂矶烟浪”这两种美誉,一个写意,一个写实,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这一千古名胜的“形”与“实”。
其后,蟂矶之上人来人往,一片熙熙攘攘。黄庭坚、张孝祥、贡师泰、王阳明、解缙、王士祯、黄钺等相继登临其上,无不被其美景所折服。就连朱元璋也赶来“凑热闹”,还留下一首《题蟂矶庙》:“龙章凤驾出皇都,蟂矶烟锁在芜湖。千林红叶秋来扫,万里江山一样模。荡荡长江俱左右,明明日月照东吴。梅花才报春消息,瑞气纷纷到处敷。”
如今,“江心第一境”石匾依旧静静地躲在蟂矶的怀抱之中,远眺西蜀,近偎江东,它和“灵泽夫人祠”石匾,以及那对憨态可掬的石狮一起,共同见证了蟂矶庙的荣辱兴衰,也是蟂矶庙未来复原的最重要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