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江区“八法增收”促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08 15:15信息来源:鸠江区农业农村局 作者:鸠江区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 阅读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鸠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工作,各镇、各村坚持市场导向,把产业振兴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突破口,多措并举地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涌现出了一批乡村旅游、秸秆饲料化加工、土地流转等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种:

一是盘活资产资源促增收。村党组织加大“三资”清理力度,全面摸清村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盘活闲置资产,让“沉睡”资产变为增收“活水”。白茆镇义圩村盘活村内两所闲置学校(永丰小学、双窑小学),通过长江农林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租赁,用于经营农家乐,为村集体带来年收益6万余元;二坝镇水楼村盘活老旧村部,对外出租,用于服装加工,既为本村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同时为村集体带来年收益2.4万余元。

二是发展产业促增收。经济发展,产业为王。白茆镇套北村党组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成立“芜湖塔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申报智慧芜湖大米种植示范基地,与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对接,投资82万元用于连田成块、疏通沟渠,搭建智慧农业服务平台,统购稻种、集体育苗、统一插秧,种植南埂46、美香粘2号共630亩。同时,采取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农机入股的合作形式,安装智能太阳能捕虫灯5盏、诱捕器350盏,动员种植大户开展生态治虫、防草、施肥、用药、收割,注册“套北村”“白茆洲”商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订单销售,预计白茆洲大米年产值达225吨,每斤售价约6元,销售额约270万元,除去人工、机械、广告宣传等成本,农户亩均增收200余元,村集体年增收约12.6万元。

三是领办合作社促增收。采取“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合作社的产业优势和群众的能动性相结合,带领党员群众抱团发展。汤沟镇光华村成立“芜湖光心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谋划玉米秸秆的回收、粉碎,与饲料厂、肥料厂对接,搭建合作平台。玉米秸秆回收一方面解决了农民存放秸秆的问题,另一方面避免焚烧秸秆带来的污染和安全隐患。通过回收玉米秸秆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农户亩均增收约260元,合作社年加工玉米秸秆约5000吨,经营性收入约135万元,除去生产成本70万元、人员工资、机器消耗维修保养、用电、场地租赁费等支出,年创收约50万元。

四是土地流转促增收。以土地流转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田利用率,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沈巷镇安丰村村集体通过广泛宣传土地流转政策,计划通过农户委托村集体流转的方式将全村6000多亩耕地集中起来,筹措资金购买机械设备,平整耕地,提高耕地的利用率,依托安徽长江农林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发包,通过溢价提高村集体收入,目前安丰村已挂牌交易270亩,成交价为12.7万元/年,年溢价0.54万元;汤沟镇曙光村同样通过农户委托村集体流转的方式将520多亩水面集中起来,提高水面资源的利用率,依托安徽长江农林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发包,目前曙光村已挂牌交易520亩,成交价为220元/亩,11.44万元/年,年溢价1.04万元。

五是土地整治促增收。沈巷镇丰圩村将修大堤时的土方方塘进行平整,整治成可种植水稻、小麦的良田近190亩,租赁给种植大户,年创收9.5万元。

六是承接公益项目促增收。白茆镇套北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承接长航公安赞助套北村的路灯项目等,目前已上交村集体(套北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利润6.93万元,汤沟镇马圩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承接全镇农村改厕项目,创下经营性收入约50万元。

七是投资入股促增收。找准收益稳定的项目投资入股,是风险较低的创收模式。2022年,汤沟镇光华村筹措资金26万元入股建设秸秆加工厂,对汤沟镇境内玉米秸秆进行回收并加工成饲料,让秸秆变废为宝,当年给村集体带来利润达8万余元。

八是融资租赁促增收。沈巷镇迎江村利用征迁服务的工作经费,计划购置12辆新能源汽车租赁给镇政府和相关单位,每辆车年租金1.8万元,将为村集体每年创收约21.6万元。

下一步,鸠江区将继续以农业产业为龙头,发挥土地等集体资源最大效益,结合各项农村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分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