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完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区文旅体局牵头起草编制了《芜湖市鸠江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在2024年4月1日前通过电子邮箱、电话等方式提出修改意见。
征集方式:提出意见可通过鸠江区人民政府网站“调查征集”相应主题“我要留言”中留言。
联系人:宫瑞珺
联系电话:0553-5864843
电子邮箱:1976310881@qq.com
为进一步增强我区政策文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扩大政府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鸠江区文旅体局通过鸠江区政府网站、区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发布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芜湖市鸠江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文稿,于2024年3月1日至4月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示期间未收到社会公众的意见反馈。
芜湖市鸠江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24—2027年)
(征求意见稿)
一、发展基础
(一)产业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从文化产业发展来看,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1.45亿元,增速24.51%,占GDP比重6.51%;2020年受疫情影响,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8.25亿元,增速-10.17%,占GDP比重5.59%;2021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2.84亿元,增速16.25%,占GDP比重5.72%。从旅游产业发展来看,2019年游客1220万人次,增速10.9%;旅游收入12.1亿元,增速18.64%;2020年受疫情影响,游客505.6796万人次,增速-47.36%;旅游收入4.94亿元,增速-54.58%;2021年游客600.5953万人次,增速22.98%;旅游收入6.4亿元,增速30.25%。“十三五”以来,鸠江区文化旅游产业主要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五年累计实现产值447.12亿元、实现税收14.88亿元,游客接待量约4650.82万人,旅游总收入约46.6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由“十三五”初的2.2%增长为十三五末的5.8%,成为鸠江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2.产业主体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全区集聚文化旅游规上企业43家,其中总部、重点企业21家。旅游产业主体方面,全区旅行社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家;旅游住宿169家,其中高品质星级酒店9家。在产业融合不断加深的趋势下,方特旅游度假区、鸠兹古镇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运营,旅游产业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文化平台和园区发展,芜湖国家级广告产业园、中国视谷、芜湖网易联合创新中心、芜湖数字文化产业园、芜优共享创意产业园等共入驻企业350多家,成为产业集聚发展高地。三七互娱、哔哩哔哩、叠纸网络等知名企业落户发展,影星巨幕、火乐科技等文旅产业标杆企业做大做强,基本形成了以文化科技旅游、文化创意和设计、文化艺术服务、新闻出版发行、电影电视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商贸服务及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门类为主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3.产业影响力持续提升。坚持以文化旅游创意融合打造新时代城市的升级版,形成高科技主题公园集群、欢乐城市文化休闲体验系列游,成为非资源型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促进城市转型的“标杆”。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个,其中国家5A级和4A级旅游景区各1个。先后获批“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基地”“国家级广告产业试点园”“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芜湖方特旅游区入选“第一批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文旅重点龙头企业三七互娱入选2020年度国家“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重点合作项目,连续两年入选“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连续两届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企业名单。2021年方特文化科技、三七互娱、影星巨幕、新华联文旅等四家企业获批第七批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22年方特文化科技、三七互娱获批省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方特旅游区梦幻王国夜场项目获省“十佳夜娱活动”。
4.公共服务日趋完善。鸠江区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辖区现有中央公园、雕塑公园、大阳垾湿地公园、银湖公园、凤鸣湖公园、裕溪口新园公园公共游览设施,集聚芜湖市博物馆、芜湖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国非物质文化博览园、芜湖鸠兹文房四宝博物馆、芜湖市傻子瓜子博物馆、鸠江区图书馆、鸠江区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建成9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和109个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一个总馆+多个分馆+若干服务点”的标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打造“15分钟阅读圈”,截至2022年底,全区建成并运营“城市书房”10个,鸠江区已建成城市书房10座,累计接待读者78万人次,组织主题阅读活动逾1156场次。打造“15分钟健身圈”,截至2022年底,全区建成综合文体空间1个,宽为1.5—2m的健身步道15公里,口袋体育公园5个,百姓健身房3个,球类运动场地1000余个,人均体育场所面积2.51平方米。加快文旅人才聚焦,新闻、广告、动漫、美术、计算机等文化和旅游类专业人才超过7000人。围绕挖掘、培育乡村旅游人才,作为“人才兴旅”工作的重要支撑,培养了近30名金牌导游(讲解员)。入选芜湖市“鸠兹英才”人才4人,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1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储金霞)。
(二)特色禀赋
1.主题公园集聚。方特在芜湖先后打造了四座主题公园,凭借独特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理念,方特在向消费者奉献极富文化特色的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同时,作为一个切入点整合并激活了芜湖旅游,提升了芜湖城市旅游的品位,推动塑造了“欢乐芜湖”品牌形象,助推芜湖迅速跃升为安徽三大核心旅游城市之一。鸠江区作为“欢乐芜湖”核心区,已建成运营的方特、鸠兹古镇、大白鲸海洋公园等主题公园有6座,集聚芜湖市博物馆、芜湖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中国非物质文化博览园、神山雕塑公园等多个展馆与园区,是中国主题公园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
2.自然风景秀美。长江之畔的芜湖自然与水有着不解之缘,芜湖是一座饱含山水文化的灵秀江城,山水之美在芜湖达到了和谐统一。据统计,芜湖山体面积占市域土地面积的20.5%,水域面积占14.4%,有大大小小各类湖泊2000多个,其中千亩以上20个。鸠江区坐拥芜湖山水之美,横跨大江南北,得长江之地利,聚江南之灵秀,融江北之性情,塑独特之风韵,形成一派奇秀的山水之美。凤鸣春晓、清水迥色、扁担河清波、沈巷牛屯河夕照、白茆风光、黑沙洲景观,中央公园、大阳垾湿地公园连成一片,组成了一幅幅奇异秀美的画图。山为风骨,赤铸青峰,褐山揽胜,沧桑数千载,古韵深厚;水为性灵,天门涛声,蛟矶烟浪,点缀于长江两岸,成为千年流传的风景名胜。
3.红色印记鲜明。鸠江的峥嵘岁月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江南的河网沟汊,运载过新四军战士奇袭官陡门的小船;江北的裕溪天河,倒映过冲锋陷阵勇士们的身影;曾经繁华的汤沟老街,行进过新四军后勤保障的部队;静静伫立的胡家瓦屋,燃起过革命志士追求光明的星星之火;沈巷的大兵坟,长眠着解放军战士们的忠魂。新四军首次长途奔袭战斗——奇袭官陡门已经在鸠江大地耳熟能详。红军在江北的革命活动、解放军三野二十五军解放雍家镇、新四军雍家镇攻坚战、裕溪口苦工营暴动、东乡农民掀起六洲暴动等革命纪实汇成辉煌绚烂的壮丽画卷;毛泽东主席安全渡过裕溪口、朱德副主席视察裕溪新港、粟裕官陡门传捷报等红色印记在鸠江大地永不磨灭。近年来,鸠江区将红色旅游作为一个特色单元统一规划打造,积极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基地,打响“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全区初步形成以官陡门大捷为核心,以六州暴动·胡竺冰故居、渡江第一船始发地、雍家镇等为辐射和支撑的“一区三点”红色旅游发展格局。
4.人文古韵深厚。芜湖素有“吴头楚尾”之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承载芜湖人文历史底蕴的鸠江区则显得人文古韵。区域内有凤鸣湖环湖遗址(商周)、城墩遗址(商周)、陈兴祝遗址(西周)、贺家园汉墓(汉代)、淬剑池、试剑石、蜀望台、黄庭坚读书处等20处历史遗址,泰山石、小丁村化石、雍家镇老街、永安桥、汤沟老街等10处历史遗存;第一个“敢吃螃蟹”的黄渡公社、裕溪口火车客运站、裕溪口客运轮渡、合裕航线、芜湖火车轮渡、芜湖火车北站支线等遗址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蛟矶庙、茶庵、周圣三圣殿、望江寺与西云寺、天子古庙、明山古寺、香严寺等古刹诉说着历史故事。《望天门山》《过天门山怀友人》《天门山》《题东西二梁山三首(选二)》《历阳书事七十四韵(节选)》等诗词与鸠江的风景名胜相逢。大桥民乐、沈巷民乐、汤沟民乐、白茆民乐等小调散发着泥土芳香。
5.非遗民俗丰富。鸠江区江南江北水脉相连,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民俗文化斑斓多彩,民间风情摇曳多姿。纪念屈原裕溪河端午龙舟赛已经传播大江南北;坐拥“芜湖三画”“芜湖三刀”等国家级非遗,彰显精湛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节庆娱乐传统项目丰富多彩,舞狮玩灯、官陡龙灯、马儿灯、打莲湘、划彩船、白茆玩把戏、打年糕、汤沟吃宗酒、舞动雄风的黄马、童年游戏之数马等项目精彩纷呈;集会风俗各具特色,南辛灯会历史悠久,四褐山元宵灯谜会精彩纷呈,赶官陡门集会延续至今;“下日书”、圆房或归堆、打醮、拈香、“当冬至”等婚嫁丧葬民风民俗地方特色浓厚;沈巷节令则传承凸显中国式四季节气。近年来,鸠江区加大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官陡门庙会顺应形势发展,已演变成具有更大影响的既是群众性文化节日,又是大型商业集市的盛会,每年庙会吸引了来自本市及周边地区的七八万名赶集人,布设摊点500多个。
6.特产美食知名。鸠江区坐拥长江,雨水丰盈,特产美食别具一格。蔬菜新鲜甘美,“蛟矶山”牌无公害蔬菜、曹姑洲西瓜、二坝吊瓜、杨庄葡萄、军滩与龙泉西红柿等则是千家万户的最佳食材;河鲜美味无比,沈巷、汤沟水产让慕名而来品尝的人赞不绝口;美味菜肴经典闻名,雍镇菜薹、沈巷八角卤鹅、清水红汁酱肉、汤沟二房村涨蛋、白茆露仙酱泡菜、裕溪口香菜、汤沟高圩姚酱瓜、光华搅瓜、冠军葡萄、小龙虾、小梁豆腐、黄山寺皮蛋、二坝农家特色菜系等美食手艺绵延;休闲小吃历史悠久,“金傻子”瓜子、雍家镇一品玉带糕、汤沟酥糖等则彰显舌尖上的风流;特色小吃别具一格,王拐臭干子、清水永隆渣肉蒸饭、清水小柯“杂酱面”、六朝居老面馆、漕运王锅巴等让老百姓生活有滋有味。
(三)产业融合
1.文旅产业发展基础强劲。鸠江区围绕文旅产业,深化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城市合作,推出2条区域精品线路、10余条特色旅游线路、建设13家旅游商品示范点。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与省市媒体合作、开设宣传营销中心、冠名高铁动车组,“欢乐芜湖”文旅品牌宣传跻身G20杭州峰会官方宣传,形成“欢乐芜湖”媒体矩阵。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等1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旅项目交流合作。初步建立“政府+社会资本”的投融资体系,设立了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三七互娱文创潜力基金。围绕“四新加一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资本市场),探索“文化+科技+旅游”的发展模式,着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市场影响大的重大项目建设,已经建成主题公园6个。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孵化器等重点引进培育一批成长性高、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集群发展,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做大文化产业,形成以文化创意、动漫设计制作及衍生品、总部经济等文化科技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2.科技文化与旅游业融合。以芜湖方特欢乐世界为代表的大型主题公园,采用当今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精心打造,堪称“国际一流”,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第四代主题乐园。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由阳光广场、方特欢乐大道、渔人码头、太空世界、神秘河谷、维苏维火山、失落帝国、精灵山谷、聊斋、恐龙半岛、海螺湾、嘟比农庄、儿童王国、水世界、火流星等15个主题项目区组成,包含主题项目、游乐项目、休闲及景观项目300多项,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形成了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
3.影视演艺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华强方特(芜湖)动漫有限公司深度参与《熊出没》大电影系列,其中《熊出没·重返地球》《熊出没·伴我“熊芯”》的所有前期制作和后期剪辑、配音等,都是在芜湖的华强方特动漫有限公司内完成,整个华强动漫大电影制作团队已移师芜湖方特,九部《熊出没》大电影票房已突破50亿元,深圳华强集团在芜湖的动漫基地都深度参与其中。以芜湖方特梦幻王国为代表的创意主题公园,采用高科技演绎特色主题,将动漫卡通、电影特技等国际时尚娱乐元素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精妙融合,创造充满幻想和创意的神奇天地。公园由水漫金山、盘丝洞、秦陵历险、极速飞车、猴王、未来警察、生命之光、魔法城堡、卡通城堡、嘟比历险、飞翔之歌等10多个项目区组成,包含主题项目、游乐项目、休闲及景观项目200余项。
4.创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依托传统文化,通过创意化、旅游化改造,打造了芜湖方特水上乐园、新华联奥特莱斯项目、新华联大白鲸海洋公园等旅游产品。芜湖方特水上乐园主要分为八大区域:儿童区、造浪区、大喇叭区、合家欢区、超级互动水寨区、疾速滑道区、巨蟒区、竞赛滑道区。芜湖新华联大白鲸海洋公园采用了第五代海洋公园的创意理念打造,以故事线为主轴,以互动参与为主导,以高科技多媒体为手段,将淡水王国、海底世界、南北极大陆冰海的原生态环境与海洋极地生灵的生活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展现,在海洋公园中百余种上万尾的海洋极地生物让人们沉浸在如梦似幻的海洋世界。
5.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方特东方神画立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徽文化特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模式,集中展现非物质文化的大舞台,是用高科技谱写的非物质文化新乐章。分成民间传说、民间戏曲、民间音乐舞蹈、神秘文化、杂技与竞技、民间节庆、综合项目和民间手工艺等八大园区。方特东方神画担负着传承并普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要积极开展非遗项目的研究、保护和拯救工作,也要对现存的非遗项目进行二次开发和加工,并赋予其时代特色,重新焕发生机。沈巷传统集市已有100多年历史,赶集习俗传承至今。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为赶集日,届时周边和县、含山以及镇域内周边的村庄的村民,通过集会买卖所需产品。每到农历新年,从腊月二十一开始至第二年正月十六前,赶集市场更是人山人海,买卖不断。将沈巷传统集市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促进传统民俗文化不断绽放出新的光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化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彰显徽风皖韵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的意见》提出的构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布局,贯彻落实“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和“文化数字化战略”部署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按照“一廊一线、双核双翼”产业布局,紧抓全域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制造“三板块”建设,打造城东文化科技旅游集聚区、沿江历史文化活化利用示范区、数字文化创意功能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四区域”,提供更多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努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长三角高质量欢乐休闲商务旅游目的地,率先走出一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为全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鸠江样板”。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坚持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程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创新驱动。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全面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发挥创新的整体效应。
坚持科技赋能。畅通源头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应用,在重点文旅融合发展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开发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赋能传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产业结构,提高文旅服务与产品质量。推进数字创意、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形成文旅产业新的增长极,支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聚焦全域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制造三大板块,聚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跨江联动和跨界融合,打造城东文化科技旅游集聚区、沿江历史文化活化利用示范区、数字文化创意功能区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构建形成“一廊一线、双核双翼”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全区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形成“布局优、业态兴、品牌响、主体强、配套全、环境佳”的现代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到2027年,文化强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区文化旅游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文化产业总规模达到65亿元左右,文旅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6.5%左右,高品质的长三角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基本形成,成为全国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文旅发展布局,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
1.提升一廊带动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贯彻“把长江引入城市、把城市推向长江”理念,深度挖掘芜湖长江文化资源,整合长江渔文化、生态文化、龙舟文化、红色文化、名人艺术文化和工业遗产文化等特色赋存资源,打造集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休闲游憩、农业观光、科普保育、休闲养老等一体的滨江文旅走廊和全域旅游路线。
2.助力两翼联动发展。将城东文旅融合核心区和白茆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为江南江北全域旅游发展的双核心,做强“南核南翼”,培育“北核北翼”,形成江南、江北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城东文旅融合核心区坚持“文旅+科技”“文旅+创意”,建设文化科技旅游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打造集文化创意、科研体验、旅游休闲、商业配套等为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区。积极推动白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以“农文旅结合”为产业定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内涵,通过“田园观赏+农事体验+红色追忆”模式,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
3.打造三板协同创新。紧抓“全域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制造”三大板块建设,将全域旅游理念融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凝聚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坚持以文化旅,以文促旅,积极布局数字文化创意、文化产品等产业,形成以影视动漫、游戏电竞、广告传媒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打造集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产品制造为一体的文旅产业融合生态体系,推进全域旅游优质发展,提升鸠江区的整体形象和综合实力。
4.强化四区支撑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文化科技旅游集聚区、沿江历史文化活化利用示范区和数字文化创意功能区,四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功能衔接、协同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点建设面向普通大众的都市农业观光和体验为主的农业体验游和特色农文旅产品。文化科技旅游集聚区突出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推进芜湖梦溪科创走廊建设,做实做强“欢乐城市”的核心引擎。沿江历史文化活化利用示范区深挖长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典型地方特质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典范标识。数字文化创意功能区围绕文化、艺术、设计、科技等领域,培育数字内容和文化产品制造产业,打造文化创新创业集聚区。
(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培育融合发展新动能
1.依托乡村旅游示范区培育文旅融合业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化乡村旅游区域整体空间布局,打造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高质量城乡一体化发展。重点以白茆现代农业产业园、官陡梦湖两大片区为中心拓展,有机组合城市休闲旅游和都市农业旅游度假产品,构建南-北串联文旅线路,打造绿水交融的都市农业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依托文化科技集聚区优化文旅产品供给。立足城东文化科技旅游集聚区优势,以“欢乐芜湖”为主线,加强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以高科技主题公园为重点积极推进数字出版、数字动漫、文化创意设计、文化制造装备交互发展。积极推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发展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构建全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增强文化“赋能”,大力培育旅游演艺、非遗旅游、会展旅游、博物馆旅游等文旅融合发展业态,打造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到2027年,建成富有文化底蕴与特色的国家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景点。
3.依托沿江历史文化区丰富以文塑旅内涵。打好“长江牌”,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以“把长江引入城市、把城市推向长江”为理念,深度挖掘芜湖长江文化资源,以无为大堤生态廊道、冶炼厂文化艺术创意园、工业遗产博物馆、四褐山文旅小镇、龙舟文化主题公园、大阳垾湿地公园、大龙湾沙滩等项目为文旅融合载体,整合长江渔文化、生态文化、龙舟文化、红色文化、名人艺术文化和工业遗产文化等特色赋存资源,拓展长江夜游、旅游演艺、文化体验、艺术创作、科普研学、休闲娱乐等文旅新业态,打造展示长江文化历史变迁和具有典型地方特质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典范标识,成为长三角高品质文化和旅游复合目的地,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4.依托数字创意功能区提升文旅融合能级。城东片区依托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平台优势,联动推进“中国视谷”、网易联合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形成创意设计、广告传媒、影视动漫、游戏电竞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打造长三角数字文创中心。江北新区依托江北新兴产业集中智算产业园、江北北湾智能装备制造园,布局数字创意、文化产品制造、影视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江北文化产品制造产业集群。
(三)强化品牌塑造推广,营造融合发展新氛围
1.塑造文旅品牌形象。聚焦打响“欢乐芜湖”总品牌,联合各县市区宣传推广的内容中统一使用“欢乐芜湖”字样及文旅LOGO标识。征集提炼城市形象宣传主题,推出鸠江文旅宣传主题口号,拍摄制作旅游宣传片,塑造“欢乐芜湖核心区”品牌,推动“欢乐芜湖·魅力鸠江”新标识在重要景区、文化场馆、旅游交通、购物点等场所和重要活动全面运用。以“欢乐芜湖·魅力鸠江”文旅品牌为引领,深入挖掘本地要素禀赋、资源优势和文化底蕴,以长江为源泉,打造“长江+文化+旅游”标识,以历史为内核,打造“历史+文化+旅游”亮点,以乡村为基点,打造“农业+文化+旅游”特色,推动鸠江培育全域旅游、四季节庆、文旅企业、文旅产品、夜间旅游消费等系列子品牌,打造有地域特色、有文化特质、有时代特征的城市品牌,擦亮鸠江城市名片。
2.丰富文旅品牌内涵。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创新文化、生态文化、欢乐文化、多饮食文化等八大特色文化资源,以鲜活的文化元素涵养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开发场景式综合文化体验旅游项目。通过线上手游场景、文创商品设计、影视演艺活动、餐饮住宿空间等产品业态,打造多层次“鸠地起飞”IP体验内容,构建“鸠地起飞”城市文旅IP形象。支持网络小说、影视剧等作品中柔性植入欢乐城市特色的文化元素,推出一系列具有IP效应的衍生文化产品。深入探寻地方文化概念范畴、演变脉络、要素谱系、变革动力等内容,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继承内容和创新方向,组织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和专业团体,将地方文化精品剧目、民俗节庆、非遗展示等融入景区,探索互动体验性的文化传播方式。
3.提升文旅品牌影响。以“会”为桥以“展”为媒,定期举办鸠江数字创意文化旅游博览会,创新内容和方式,推动市区联动、政企合作、线上线下融合,设计举办主题演出、展览展示、主题演艺等活动,积极承办国内各类节事赛事活动和大型国际会议,以丰富的文旅品牌活动凸显“欢乐城市”文旅高地形象。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宣传推介鸠江文旅形象和资源产品,与省市媒体合作、开设宣传营销中心、冠名高铁动车组,提升“欢乐城市·魅力鸠江”品牌效应。推动媒体、企业共同参与品牌推广,打造鸠江文旅宣传公众号,形成协同高效的品牌推广传播矩阵。
(四)培育文旅市场主体,激发融合发展新活力
1.高标准打造文旅企业梯队。支持大中型文化和旅游企业发展,鼓励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品牌输出、跨界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推动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文化和旅游龙头企业集团。积极加大对世界著名文化旅游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跨地区甚至跨国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落地鸠江。加大对中小微文旅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提供“菜单式”文旅产品和服务。培育和扶持一些相关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服务,提高配套能力,形成专业化分工,推动文化产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移,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各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间的合作,提高中小企业合作参与深度和参与层次。
2.高质量优化文旅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安排,具有鲜明的鸠江特色,更加接地气、贴民心,凸显出“简、快、帮、容”特色。简政放权、简化办理,高频事项简化办,全面推行事项网上办,减少企业群众跑腿次数。全力推进办事快、审批快、效率高,企业“快入准营”,全面推动“一窗办理、一次提交、并联审批、一次办结”。加大餐饮、住宿、零售、文化、旅游、客运等行业帮扶政策的公开力度,全面落实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的相关政策,集成涉企服务,助企解难题。宽容对待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失误、错误,探索“首违不罚”政策,助力企业成长。
3.高起点推进文旅人才汇聚。实施青年艺术领军人才、高质量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培养项目,着力培养文旅行政人才、文旅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文旅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全区文旅企业职业经理人、文旅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制定吸引优秀人才来芜湖就业、创业的鼓励政策,积极参与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行动、承接长三角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行动、G60科创走廊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行动。搭建全区文化和旅游职业经理人交流平台,制定文旅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大力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队伍,重点招引人民城市建设所需要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文旅专业人才。
(五)着重科技赋能文旅,做实融合发展新引擎
1.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与智慧化转型。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文旅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流通,强化数据挖掘应用。对龙舟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活化与开发,支持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创作、生产和传播等向云上拓展。引导和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4K/8K超高清、无人机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产品,推动现有文化内容向沉浸式内容移植转化,丰富虚拟体验内容。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服务。
2.加强文化和旅游智库建设。加大对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领域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引培一支行业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加强交叉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加强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培养。鼓励全区文旅企事业单位与各类科研单位联合培养、培训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专业人才,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合建设文化和旅游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等。加快构建布局科学、特色鲜明、定位清晰、规模适宜的行业智库体系,为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完善文化和旅游标准体系,稳步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作,制修订文化和旅游管理、服务、技术、安全等各类标准。
(六)完善文旅公共服务,凸显融合发展新风貌
1.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推进城区、景区、乡村与交通枢纽链接,推进干线公路与重要景区连接,到2025年形成全域交通网络高效连接、多点联动合力发展的交旅融合新格局。推动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城区公交线路,实现城市公用设施“大更新”。实施风景道体系计划,打造动感滨江、乡约鸠江等旅游风景廊道。顺应自驾游发展趋势,建设一批房车营地和露营地,提供房车租赁、房车体验、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服务。选择符合条件的场地,开发制定低空飞行旅游产品,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空体验活动。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加强城区立面整治,提升城市雕塑、街边小品等艺术美感,完善交通指引标识,打造美丽城市“升级版”。
2.优化文旅公共服务配套。加快建设一批文化主题酒店,引入国内外星级酒店品牌,引导特色旅游民宿发展。实施“鸠江千味”美食工程,以鸠江传统美食为核心,挖掘饮食文化内涵,推出主题特色餐饮。加大推广旅游美食产品文化,打造“鸠江有礼”品牌,推出1条省级特色美食旅游路线,打造1个省级特色美食村,特色徽菜品种专项标准实现“全覆盖”。加强旅行社行业自律,支持旅行社做大做强,做好外地旅行社链接,打造诚信品牌旅行社。加快提升在线旅行社(OTA)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向个性化、定制化方向发展。加快高品质商街和商业设施建设,发展首店首发经济,2027年建成5条集购物、休闲、美食、娱乐为一体的情景式体验购物街区。
3.创新文旅公共服务精准供给。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以构建创新型、人民性、主客共享的公共文旅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升服务质量与效能为关键,以公共文旅服务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全力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智慧文旅工程,实现文旅服务“全景式、全链条、全程化”,建设公共文旅服务按需选配机制,以群众切实需求为导向,推动公共文旅产品和服务市场化供给和“菜单式”选配,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的文旅公共服务,充分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的文旅权益,打造公共文旅服务创新发展示范,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精准供给。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成立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定期调度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制定相应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积极主动作为,扎实有效推进;同时要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优化政策扶持体系
梳理更新文化旅游领域产业政策清单,谋划出台新一轮惠企政策,加大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政策扶持,重点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围绕游戏竞技、影视动漫、创意设计、智能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设立文旅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政府基金、社会资本、各类融资平台探索更多金融业务,推出文化旅游领域专项金融产品。主动服务、精准施策、创新产业准入,清理制约产业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探索建立文旅产业包容审慎协同监管机制。
(三)强化文旅管理能力
规范文化与旅游市场秩序,创新监管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倡导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产业市场的信用监管制度,加强市场信用数据库建设,建立市场分级监管制度,健全文化旅游投诉统一受理和快速处理机制,完善线上旅游投诉和处理机制,提高游客投诉快速处理能力。加快文旅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搭建信用监管平台,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探索文化和旅游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第三方暗访与检测评估工作机制,持续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整治。